深圳即将重发新股,证券市场从“一极独大”重回“两极均衡”
目前一切迹象均表明,深圳证券交易所近期恢复新股发行已成定局。
众所周知的是,从2000年9月起,深圳证交所暂停了新股上市业务,所有新发行的上市公司股票全部转到上海证交所上市流通。
那么在时隔三年之后,当深交所重新恢复发行资格,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呢?未来深沪两个交易所,又将呈现怎样的格局?
两交易所未来分工合作
从目前的形势分析,出于敏感性,深交所并不愿意就两个交易所未来竞争格局表态,深交所对外事务负责人李主任在回答记者询问时拒绝对深交所将重发新股发表任何意见,更不愿意评价这会否对上证所发新股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从国际上看,在一个国家之内,拥有两个无论是上市对象、标准、规则都几乎一致的证券交易所,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深交所恢复新股上市一波三折,并最终采取了“交易所分工”的方式。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很可能采用“打包发行”的方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型企业,具体标准为5000万股流通股以下的拟上市公司。
从目前形势分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深交所是以一种很低调的方式在努力进行恢复上市的工作,而管理层也是倾向于“两交易所分工合作”的方式发行新股,具体为上交所发行大盘股、深交所发行小盘股,以此避免竞争。
上交所也想“打包发行”
尽管管理层避谈交易所竞争,但实际上,深沪交易所今后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我们可以看到,根据5000万流通股的划分标准,固然可以暂时区分两个市场的特色。但是中小企业恰恰是发展最快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融资需求,在上市后其势必要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等,中小企业也有可能变为大的企业。从这个角度分析,5000万流通盘只能是一个暂时的划分。
那么,在服务对象逐渐同质化的时候,竞争也就产生。尽管两个交易所口头都不承认,但相互之间对资源的争夺,却从未停止过。
据了解,就连对深交所恢复新股至关重要的“打包发行”方式,上交所前期也试图夺取,上交所曾制定了新股打包发行的计划:每两周发行一次,每次打包发行5-10家上市公司;每次打包发行筹资额可能控制在15-20亿。
而在国债开放式回购、国债远期交易上,上交所与深交所的竞争更是没停过。
在一些重大政策、产品上,两交易所的争夺其实已很明显,只不过深交所由于地位尴尬,一直非常低调,长期由上交所占据强势而已。
打破竞争的原始状态
有专家戏言,深沪两个交易所发布的文件、公告除了落款单位不同外,其余的全一样。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十几年,两个交易所的竞争始终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并动辄被监管部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均衡。
那么,在深交所定位为中小企业服务之后,过去那些支持两个交易所均衡发展的基础将逐渐消失,而彼此间真正基于内涵上的竞争局面有望形成。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基于内涵上的、沪深交易所间合乎规范的市场竞争才可能促使中国的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从而真正发挥优化证券市场资源和效率的配置功能。
也就是说,在定位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发展目标不同这样一个背景下,以往上市公司仅是基于熟悉程度或是服务质量选择交易所的这样一个动机将不存在,其在以后将根据自己长期的发展定位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上交所将强化“服务意识”
除此之外,深交所重发新股对上交所重新审视自己服务水平和交易平台技术提出了要求,在这个背景下,上交所会有更多的动力去改进自己长期被上市公司和外界诟病的“冷漠、低效、不透明”的弊病。
左小蕾博士对此表示,证券交易所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但是目前证交所未能认识到这一定位。
西部证券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万强先生对此也表示,国内交易所并不是很明白自己的定位,其更多地将自己摆在一个监管者的位置,而没有从一个服务机构的角度来想问题,对待自己客户的态度因此显得生硬,这点与海外成熟的证券交易所相差很大。
不少券商人士纷纷对记者表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相比,深交所无论是服务质量上、还是在上市推广、与上市公司关系处理上所体现的“服务意识”都比上交所要好,他们希望在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后对上交所产生触动,促进上交所改进服务质量。
诸采访对象均表示,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是好事,借此可以打破上交所“一家独大”的格局,同时两个交易所目前在透明度、服务水准、技术水准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提高,希望在互相竞争的情况下两个交易所能够进行有效的改造,增加交易所的公信力和服务、明确自己“为上市公司服务、为投资者服务”这样一个职能定位。
业界也纷纷期望,在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后,两个交易所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竞争格局,推动各自会员制、企业制的进程,逐渐与国际接轨,最终形成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监管格局,一个透明运作的服务平台。
-回顾
深沪交易所竞争与生俱来
当我们展望两个交易所未来竞争之时,不妨回顾一下过去两个交易所所走过的竞争之路。
1990年:开业先后之争
1989年11月15日,深交所开始筹建。但央行却在1990年11月26日批准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而深交所在1991年4月11日才被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
据了解,尽管批准得晚,深交所试营业却在上交所之前,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营业。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正式挂牌营业。
1992年:两者均衡发展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也就在这一年,上交所、深交所开始了由地方性资本市场向全国性的转变。
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相继成立,尤其是1995年“3·27”国债风波的出现,使监管部门更加强化了对交易所的集中领导。两个交易所在此期间比较均衡。
1995年:沪市暂时领先
从1995年3月开始,上交所成交额大幅超过深交所,不少上海本地股、江浙股风光一时。
1996年:深市赶超沪市
到了1996年左右,随着1997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利好,深圳交易所在硬件、服务上加大了投入,同时交易所进行了有效的上市推广服务,使得各地新上市公司选择深交所作为上市地点。这样,1996年8月开始,深交所成交额开始全面超过上交所,在1996年深圳成指以174.92%的涨幅名列全球第一。
1998年:两市平分新股
1998年左右,中国证监会不再让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然后在1998年5月大盘大跌后,上交所才慢慢缓过气来。
2000年:深市停发新股
2000年8月是个对交易所非常关键的时候,在8月出台的《创业板上市规则》(咨询稿)中,发行审核权被赋予了深交所;作为补偿,从2000年9月开始,深交所停止发新股,新股全由上交所发。但几年过去了,创业板迟迟没有下文,深交所发现自己争取创业板机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说法
8月19日的“中小企业发展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高级论坛”显得非常特殊,该次会议,实际就是给深交所的未来定位,而定位的结果是“两交易所分工合作”。
深交所应借鉴纳斯达克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
从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情况看,首先交易所不宜过多。此外,上证所与深交所都应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模式。上证所现在的目标已比较明确,就是一个主板市场,类似纽约证券交易所。深交所的发展模式可考虑参考纳斯达克的模式,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进而,如深交所采用纳斯达克的模式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应积极慎重地推进。此外,如深交所确立了纳斯达克发展模式,也可试点搞柜台交易。
小盘科技股打包发行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刘鸿儒:
可考虑将股本在5000万以下、具有成长性及科技含量的企业集中在深交所发行上市,在不改变现有法规和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作为深圳现有市场的一个板块单独监控、独立运作。
需要修改《证券法》相关条款
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
为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市场,需要修改《证券法》的相关条款,为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本版撰文/记者程林
见习记者王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