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传言猛于虎 两市流通市值损失276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6日 10:0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记者 于扬 传言猛于虎 本周,一则无厘头的传言搅得市场不得安宁,演绎出一段不大不小的闹剧。 传闻首先来自于网络。7月17日,一篇名为《关于三三制国有股减持方式的研究》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文章绘声绘色地说,“《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暂行办法》8月份就要出台,将采用三三对等减持法逐步使国有股上市流通”。传言一出,市场立即掀起轩然大波。上周五,深成指和上证指数(相关,行情)分别跌去了110个点和33个点。而上周五这根长长的阴线似乎又印证了这种猜测,恐慌效应进一步叠加。如果从上周五算起,到7月24日国资委公开澄清,4个交易日内,两市流通市值损失达276亿。传言猛于虎矣! 其实,这次传言完全是空穴来风。国资委明明正在制定的是《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暂行办法》,并且已经白纸黑字地印在各大报刊上,有些人就偏要偷梁换柱,硬说是“流通暂行办法”。两字之差,谬之千里,无怪乎市场会过度反应。经过向有关人士求证,本报在周二刊发了《国有股流通不在当前立法计划中》一文,并清楚地说明专业人士的看法:“传言系以讹传讹”。 事情本来已经很清楚了,然而就在同一天,有媒体却刊登了另一篇对市场震撼更大的、题为“国资委规划国有股减持新方案”的文章,从而将这场闹剧推向极至,并引起外界对国资委的一片猜测和责难。 不堪一击的传言 其实,无论是网上的小道消息,还是后来相关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系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所称),只要我们稍做思考,就能发现其中存在不少漏洞。 其一,有关国有股减持曾经广泛征求意见,收集到上百种方案,也没能取得一个各方都能满意的结果。一个简单的、没有经过论证的“三三对等减持法”就能被诩为“终于找到了一套最佳流通办法”? 其二,所谓的“国资委完成国有股减持新方案”不过是文章作者的“臆想”。因为纵观通篇报告,根本就没有提到方案已完成或类似的话,况且报告作者只是国资委下设事业单位的一名研究人员,也并非来自国资委的职能机构。只要将报告认真读过,就能清晰地发现,诸如开设“C股”等提法无不是研究人员个人的学术见解,根本就无法代表官方的立场。 其三,国资委现在的工作能否就涉及到国有股减持?国资委成立至今不足两月,用李荣融的话来讲,“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千头万绪”。一个尚处起步阶段的机构又如何能仓促涉入这样一个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案呢? 其四,2002年6月国务院对国有股减持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国资委或者别的任何一个部委又怎能从单方面想减就能减得了呢? 减持不在国资委计划之中 7月23日下午,国资委火速召集各大媒体,对传闻予以澄清。国资委新闻发言人的公开表态为这场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暂行办法》不涉及向股市减持国有股问题,它要规范的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中的不规范问题,国有股流通没有时间表。可以看出,谨慎、稳妥仍旧是对待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基本原则。 那么国资委现在究竟在做什么?此次风波虽然已定,但旧事今后会不会被重提呢? 重温李荣融在7月10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就能把这件事看得清清楚楚。“当前及今后几年,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具体来讲就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这个前提下,国资委又怎能把“减持”作为头等大事呢? 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可以缕出一条国资委当前工作的主线:一是立法建规;二是成立地方国资管理机构,中央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革;三是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四是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五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 当然,在上述主线中,有关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即是重中之重的一环,因为国有资产总权益的1/3、总利润的2/3都集中在上市公司(2001年)。近期透露出来的信息也确实与上市公司密切相关。比如说,要对国资委所出资企业的上市子公司加强管理,尽早对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审批程序和期限进行完整规定等。列入国资委今年立法计划的《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暂行办法》即是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