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上市公司》50强揭晓 蓝筹股展露锋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 11:24 人民网 | ||
人民网上海6月4日电由《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合办的《上市公司》杂志举办的每年一度的“《上市公司》50强”评选于日前在该杂志今年第6期上揭晓。这是该杂志举办这项具有影响的评选活动的第5个年份。 2002年度“《上市公司》50强”根据年报截止日公布年报的沪深两市共1236家上市公司有关数据,对于至2002年12月31日已经上市的沪深两地上市公司,用《上市公司》杂志确 同时,为了增强评选的延续性,该杂志仍旧同时又公布了本年度“沪市《上市公司》50强”和“深市《上市公司》50强”的排名。 2002年全年新上市的公司有97家,进入“《上市公司》50强”行列的2002年新上市公司有4家,其中2家进入前10位。 “《上市公司》50强”评选活动,从1999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度了。该杂志在5年前的第一次评选时就曾预言,“也许,在5年、10年以后,再来看一下历年‘《上市公司》50强’的群体变化,将有助于把握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脉搏和上市公司的改革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运作水平和竞争能力,促使一批上市公司尽快成长壮大为世界一流大企业,成为稳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坚力量。”这个愿望在5年之后可以说是基本实现了:经过5年连续不断的评选、经过默默无闻的坚持不懈努力,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50强上市公司已经是一个强大的、获得市场充分认可的、健康的市场经济细胞群体。 据有关方面统计,至2002年报公布截止日,沪深两市共有1236家股票上市公司如期披露年报,按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每股收益0.143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172%,同比分别增长9.49%和7.71%。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超过1.9万亿元,相当于去年我国GDP总量的19%。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回升,印证了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态势。据有关方面统计,2002年上市公司平均实现净利润6847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5.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和15.3%。面对所得税税率调整、非经常性收益整体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主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平均实现主营业务利润达到3.22亿元。 统计显示,上证180指数成份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分别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实现总量的66.2%和45.3%。 据统计,净利润最高的前10家公司均超过了10亿元。其中,中国石化以141.21亿元高居榜首,宝钢股份、华能国际分别以42.72亿元、40.82亿元位于其后。 2002年上市公司开始改变证券市场创建多年来过多索取、较少回报的积习,据有关方面统计,共有约53%的上市公司、即657家宣布将进行分配。其中,派现公司家数有622家,每10股派2元以上的公司就达到了90家,现金分红总额则达到457.87亿元,这一数字较2001年增加了30亿元,并占到了本年度全体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2.97%。还有104家公司将送转股本,每10股送转3股以上的公司为71家。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2年,上市公司净利润首次上升到850亿元以上,并有可能向900亿元靠近。上市公司销售额的增长,已远远超过GDP的增长幅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众公司的优势。 在作为中国企业排头兵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进一步好转的同时,上市公司中的佼佼者——蓝筹股一族已经逐渐形成、发展和壮大。 据统计,入围“《上市公司》50强”公司的资产总额合计已经占沪深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合计的52%,主营业务收入占41%,净利润占61%,市价总值占25%。 由此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在十多年的发展后,已具备了建立价值投资理念的市场基础。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超级大盘股在近几年陆续加盟国内股市,使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为蓝筹股带动市场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在招商银行等大公司纷纷投身于国内资本市场后,上市公司无论其所属行业的广泛性,还是在行业中的代表性,都得到了相当的提高。A股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这意味着证券市场可以较以往有更多机会成为经济成长的晴雨表。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最近指出的: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资本市场的购并重组,加快了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2年业绩数据表明,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一般上市公司更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规模的作用会进一步显现。在这方面,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优势无疑要比其他上市公司更明显些。 近年来,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存在,对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证券投资基金倾向于投资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而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断向好的业绩,有望成为吸引更为广泛的投资群体的砝码。 2002年,在基金券商集中投资推动下,个股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绩优蓝筹股连创新高,ST个股则普遍遭到市场抛弃,甚至创下新低。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在创建十多年来,开始呈现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亮色。 该杂志在5年前第一次进行“《上市公司》50强”评选时就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一国经济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财富》500强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对于绝大多数500强企业来说,成为公众公司往往是其成长、壮大历史中极为重要的篇章之一,这说明证券市场与大企业培育、成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市场本身的发展和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上市国企脱胎换骨,在规模和素质上真正成为社会经济赛场上的‘国家队’,促使‘航母级’蓝筹公司脱颖而出,由此踏上冲击世界500强的快速跑道,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5年前,该杂志在第一次进行“《上市公司》50强”评选时,曾这样表明:“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排序比较,而是对九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建设发展成就和国有企业改革成就的一种展示。”5年以来,作为中国唯一以上市公司为刊名的杂志,通过这5年形成的这样一组可比性强、信息量大、代表程度高、客观稳定性强、能形成时间系列的分析样本,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大浪淘沙的进步历程。有人说,资本市场首先是一种外部评价机制。而“《上市公司》50强”的评选,正是这种“外部评价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该杂志在披露今年度的评选结果时再一次预计:也许,再经历更长一点的时间、再过5年到评选活动第10年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入选“《上市公司》50强”的企业、看看由这些蓝筹股代表折射出的中国证券市场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也许可以说:前5年,中国蓝筹股从“初露头角”、“脱颖而出”到“展露锋芒”;而后5年,中国蓝筹股将逐渐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定夺乾坤的力柱。(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