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不能再“默默无闻”发展要“阳光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7日 07:0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证券投资基金业宣传工作座谈会昨日在京召开 经过五年的超常规发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整个基金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基金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潜力很大,同时也是形势逼人、任重道远。因此在当前时期对于基金业来说怎样强调发展都不过分。
这是昨天在北京召开的证券投资基金业宣传工作座谈会上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本次会议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中国证券业协会及证券投资基金业委员会的相关领导、各大基金公司和各主要财经媒体的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已达1300亿元,约占沪深流通市值的10%。相对于海外成熟市场而言,这个规模还很不够。业内人士认为,将来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角是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的主角则是基金。居民储蓄、保险资金以及企业年金今后都将陆续入市,这些资金入市的最合适载体就是基金。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基金业正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机遇面前,基金公司需要更加切实地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更加透明地向市场展示基金公司包括基金经理的独特风采、更加及时地与投资人沟通投资理念,强化市场对基金的信任。 与会人士认为,今后基金业的发展不能再"默默无闻",一定要"阳光化"。中国基金业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除了国内投资者的理财习惯与海外有所差异外,更重要的是信心问题。假如投资者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帮他理财,也无从获得理财人的信息,那么无"知"便无信。而基金业发展的"阳光化",具体讲就是掀开基金业的面纱,让投资者了解基金管理公司是如何运作的,让投资者清楚地知道基金经理是如何投资的。 与会人士还认为,基金业要加强诚信建设,还需要建立权威的基金评价体系。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基金业业绩评价体系还是空白,具体表现在缺乏权威的机构对基金业绩作出科学评价。这不利于推动基金管理公司的有序竞争,也不利于区分考评不同类型和风格基金品种的投资绩效。因此,要尽快建立中国的基金评价体系。据透露,中国证券业协会及证券投资基金委员会正在全力推动这项工作。 (上海证券报记者杨大泉卢晓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