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编辑部经过严格筛选,结合专家意见,评选出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九大新闻,以资业内回顾和借鉴。
一、停止国有股减持与非流通股全流通大讨论
6月23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在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由此引发“6·24”行
情。
11月初,重新开放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机构转让、QFII机制启动,困扰市场多年的非流通股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由新主流证券媒体率先发起的非流通股全流通问题大讨论随后展开。
二、市场大幅度调整,证券业亏损面大幅扩大
截至2002年11月,沪深两市的市价总值与去年年底相比绝对值减少了3175.07亿元,相对值减少7.29%;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与去年年底相比减少了1389.02亿元,相对值减少9.60%,投资者资产缩水幅度较大。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萎缩,投行业务举步维艰,券商经营普遍遇到困难。探索新盈利模式成为重要课题。
三、证券市场进入全方位开放新阶段
自6月公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有关规则后,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已获准筹建,首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近日获准设立。
11月4日,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暂停8年之久的向外商转让非流通股工作重新启动。7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允许外资进入A股二级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进入证券服务业、非流通股市场、A股二级市场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
四、主流机构投资者加快组建但收益不佳
6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主持召开了盛大的证券投资基金国际研讨会,揭开基金大发展的帷幕。2002年设立开放式基金15家,而去年仅设立3家。目前,获准设立的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为18只,基金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突破1200亿元。
由于市场调整幅度较大,基金净值下跌较多,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较高。基金规模扩大和收益形成巨大反差。
社保基金入市也进入倒计时阶段,保险资金入市政策又有所放宽。
五、上市公司并购呈现一“内”一“外”新特点
外资获准进入我国证券市场从事并购活动。9月,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公司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银行第一股——深发展。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不断升温,其积极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引人注目。
六、证券司法工作获得突破
11月25日,中国首例证券民事纠纷案“红光案”以法院调解方式结案,标志着人民法院审理证券案件获得突破。最高人民法院高层表示,年底之前将出台有关证券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
七、三板市场正式定位
8月2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人宣布,采取措施便利退市公司在股份转让系统(通俗的叫法为“三板”)挂牌交易。此举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完成了“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的股份流通问题”的临时性历史使命,多层次证券交易体系加快形成。
八、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加快融通
记账式第15期国债成为第一只同时在沪深两个交易所、银行间、银行柜台三个市场发行和流通的国债,统一的国债市场已呼之欲出。由于参与国债交易的机构增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出现了加快融通的趋势。
九、期货市场再度成为热点
期货市场继续保持健康的恢复性增长。预计2002年全年的成交额约达38000亿元,有望比去年增长25%以上。棉花、玉米等新品种已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进入了筹备的最后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