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上市公司中发生的管理层收购虽然在改善公司股权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建立市场化的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机制,反而有可能导诱发国有股权被侵害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加之目前国内尚缺乏管理层收购所需的融资渠道,管理层收购要在国内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昨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上就管理层收购问题提出的看法。
董辅礽表示,与我国国内近期发生的管理层收购不同,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原来是风险投资退出和变现的一种途径。虽然近期我国上市公司中发生的管理层收购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格局,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管理层收购中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国有股权定价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容易诱发国有股权被侵害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董辅礽认为,由某个行政部门单独来决定国有股权转让的价格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行政机制形成的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因而不一定为市场所接受。对于目前国有股权定价基本以净资产为依据的现状,董辅礽认为,净资产基本上还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定价机制的关键在于透明性和公开性。董辅礽表示,必须形成一个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建立一个正规的市场来进行国有股权的转让。董辅礽建议,可以利用各地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先由中介机构对国有股权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确定一个评估价格作为市场集中竞价的基础,通过集中竞价来保证价格形成机制的公平性。董辅礽认为,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形成的国有股权转让价格可能高于评估价也可能低于评估价,但只要定价机制本身是公开的、透明的和公平的,那么形成的价格都是可以接受的。
董辅礽强调,除了国有股权定价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还很难找到管理层收购所需的资金来源。在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进管理层收购存在诱发管理层与某些投资机构之间内幕交易和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董辅礽呼吁尽快通过建立相应的贷款机构和抵押机构来解决融资渠道缺乏这一制约管理层收购的瓶颈问题。但他同时认为,虽然随着一系列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政策的出台,我国上市公司购并速度有望明显加快,但从中国的现实条件来看,管理层收购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上海证券报记者 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