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伟华
最近一些外资机构纷纷走到前台,其言论大都证实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刚推出时,内地机构对境外机构投资热情表示怀疑的猜测。瑞银华宝执行董事兼中国经济及策略研究部主任陈昌华就坦言:“在有关方面公布暂行办法后,瑞银华宝曾向50多个国际投资者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家对QFII的兴趣很大,但普遍
没有具体的投资计划。”
权威人士近日透露,证监会等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QFII的操作细则,并召集了一些外资机构对细节进行讨论,最终结果将在12月1日,公布《暂行办法》同时实施。即将出台的操作细则会在充分征求市场参与者意见的基础上,以及在已公布的QFII暂行办法的大框架下,对于外资的汇入额度、托管和清算资格申请等问题作出规定。联想到最近证监会荐股传闻的辟谣事件,人们明显感觉到管理层想方设法吸引外资入场的心情。
外资机构捧场多附和少
尽管操作细则尚不明朗,但部分境外证券公司已经纷纷表明了各自的立场。瑞银华宝集团亚洲区主席贺利华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开放A股市场,不仅是中国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而且对国际投资者来说也可能是绝好机遇。
但他同时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市的公司已超过1200多家,而新的规定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这些公司铺平了道路。但以前按包括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市值计算,投资者可以对中国公司进行的投资仅为9%左右,对世界上的一个主要经济体来说,这样的投资范围显然“杯水车薪”。
陈昌华分析道,中国的A股市场是一个市值5500多亿美元,上市公司接近1200家的大市场,海外的基金公司通常先要进行筛选,挑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然后要做调研,加之他们对中国会计制度不是很了解,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去学习。
对此,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也有同感,他对QFII推出的论调始终处于摇摆状态,先是“讴歌”对中国证券市场改革和开放、加强公司治理与监督、改善投资理念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但转瞬又似乎清醒地提出从吸引外资的角度看,短期内是难见实质性效果的。
“三至五年后,外资参与中国股市的比重才可能达到10%~15%,否则,我会很吃惊的。”胡祖六的快言快语透出对QFII的隐忧。
瑞银华宝方面还认为,中国政府在QFII问题上还是比较保守的,这对QFII的未来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不少人心里还没底,另外投资者对中国A股市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一些先入为主、简单的观念。
而针对QFII,境外投资者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几点:一是进入中国市场后,他们需要强制投资滞留的时间,普遍认为滞留时间太长。按证监会的条例,如果是封闭式基金,进来起码三年后钱才可以汇出去,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基金,也要至少“固化”一年。
胡祖六认为,投资期限是整个方案中最具限制性的部分,这与外资的公司管理规定相悖,因为在他们看来资金不流动是很危险的。
“模范股”外资机构也买账
近日曾有媒体披露,中国证监会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向传媒表示要多留意六只具有实力的蓝筹A股,于是招致无数推测,认为管理层此举似乎在为外国投资者“引见”一些A股中的模范股。
尽管后来证监会和上交所纷纷辟谣,但对内地一些资质较好的公司,外资投资者始终颇为关注。即使政府部门不出面“荐股”,也有其他专业性的咨询机构向外资“有的放矢”地渗透信息。瑞银华宝执行董事兼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说,我们建议外国投资者想来中国的话,就要研究四类公司,这四类公司值得花时间,其他的不值得。
其一就是自然垄断性的公司,比如珠海那样的小城市就只可能有一家电厂,也就是说规模限制生存的公司,比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广电等领域,像电广传媒、中信国安、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歌华,他们站的位置都很好;二是有中国优势的公司,像宜宾的五粮液、古井贡酒、旺旺和一些纺织品厂家;三是有知名品牌的公司,像联想、TCL、青岛啤酒;四是资源性的公司,如矿石、水库、旅游胜地等。
贺利华分析说,国外投资者投入的会是整体市场中的小部分股票,也就是管理良好、战略稳妥、收益可持续和价位合理的公司,当然还要有财务透明度。国内公司在进行自我推销的过程中则需要习惯增加对国际媒体、分析师和国际投资者的开放程度。相信国内公司会很快适应这种挑战,而这也会促进内地公司到海外融资。
的确,正如胡祖六所称,引入QFII不代表一个“爆炸性”改革,而是一个有限的初步开放。考虑到股市剩余估值、公司质量较低以及保留期的限制,境外投资者一般会谨慎面对该计划。但是,我们也预期许多机构将利用这一机会在中国市场上先品“螃蟹”。假以时日,外国投资者的兴趣会水涨船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