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凌波/文王凡
2003年彻底断奶中国邮政寻找资本航线
2003年将彻底断奶的中国邮政正在酝酿着将自己最好的孩子送出去。
有消息称,国家邮政总局将整合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个省市邮政业务,组建建国家控股的邮政总公司赴港上市。从设想分拆速递业务上市,到整合盈利区域业务上市,中国邮政正在寻找最佳的资本航线。
区域上市还是分拆上市?
实际上有关中国邮政将把速递业务分拆上市的说法由来以久,近期为何又转换为整合六省市业务海外上市的方案?
作为方案制订者的国家邮政总局对于任何上市问题都讳莫如深,该局新闻处杨处长甚至称:“没有这回事。”
但邮政上市的方案转换并非空穴来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海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称:“虽然邮政上市还停留在寻找思路阶段,但实际上去年有关方面就提出了区域业务整合方案。”
“以前的思路是按‘条’来运作上市,即按照业务专业化经营原则将盈利业务单独提出来上市,比如速递网络较为独立、增长迅速,一直被视为上市重点。而新思路是和电信一样,将占整体业务权重大的区域整合上市。”杨海荣说。
据了解,邮政储汇、速递和物流是中国邮政分拆的三大重点,也是中国邮政最为依赖的盈利业务。其中邮政储汇收入占中国邮政总收入的1/3,而速递业务也占据10%,将这些业务分拆出来无疑会更具资本吸引力。但中国邮政管理高层认为邮政业务“全网全程”特点非常突出,如果将有关业务完全分拆出来意味着要再建相应的网络,而实际上邮政全网业务很难分拆,邮件费用分摊错综复杂,很难定价和结算。而如果以区域整合上市对解决业务网络分拆造成的难题相对容易。而且盈利地区的邮政业务基本都实现了收入大于支出。整合上市符合三年盈利的要求。
杨海荣透露:“邮政高层目前更倾向于区域整合上市。”
被选中的京、沪、江、浙、闽、粤六省市是中国邮政的香饽饽。据称,这六省市邮政业务的规模和效益占全国邮政的半壁江山。其中北京犹为突出,作为全国第一个上缴利润的地方邮政局,该局去年邮政业务总额达30多亿元,上缴利润数亿元。今年1-6月,北京邮政实现业务收入17.3亿元,实现收支差额2.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而上海早在2000年就成为第二个上交税后利润的地方省市邮政局。江浙地区的邮政业务也早已扭亏为盈,其中江苏邮政2001年完成业务总收入35.2亿元,首次实现盈利6886万元。广东省邮政局宣传中心有关人士表现:“广东邮政业务量占全国10%,2001的盈利超过1亿元。“六个邮政强势地区的结合将形成一个不多见的盈利的邮政实体。这在国际邮政业中也极具竞争力。”有关人士评价。
EMS的尴尬
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中国邮政上市方案的转换也充分考虑了EMS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的现实。”
速递业务曾被视为中国邮政最佳上市资源。该业务既没有一般邮政业务的普遍服务负担,又面临增长飞速的市场,中国邮政凭借先发和垄断优势完全可以在速递领域所向披靡。但现实是中国国际贸易逐年高速增长,中国邮政EMS的国际速递业务市场占有份额却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从97%下降到40%。随着UPS、联邦快递、TNT、DHL等国际速递巨头介入中国国际速递市场,其强大的运输网络和技术优势使中国邮政丢失了大批客户。即使在外商尚未伸手的国内速递市场上,EMS也被众多反应迅速、服务周到的中小民营速递公司包围,被抢去了相当业务份额。
有关中国邮政与货运代理公司、小型速递公司的官司不断也反映出另一个市场竞争事实。中国邮政在行业界限逐渐消失的变化中,没有及时利用自身的技能和资源优势进入相关行业的市场,尤其是在与国际速递业务紧密相关的进出口贸易货运代理业务市场江山尽失。1992年,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开放,当年批准的国际货运新的代理企业达400家,目前已达2000余家。而中国邮政一直徘徊在国际货运代理市场之外,坐失良机。有邮政专家分析,加入WTO后,中国已承诺在3年内要逐步放开、直至完全取消对国外速递货运公司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国邮政EMS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暂缓将其单独剥离上市也是一种不得以的应时之举。
政企未分何谈上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在国际邮政总局内部,对上市也持一种不明朗的态度。有观点强调,“邮政目前仍是政企合一的机构,这种体制下根本无法实现上市。”
邮政上市设想目前的确还停留在决策层,操作层面还没有任何动作。记者了解到被列入整合上市之列的六省市邮政局并不知晓上市动向。北京邮政局办公室主任李小燕称:“上市主要由国家局来做,地方局目前对于上市进程并不清楚。”
杨海荣也认为,中国邮政上市,最快也要2-3年。因为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
“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谈整合六个盈利省市邮政业务上市,实际上超越了中国邮政的发展现实。”杨说:“即使政企顺利分开,整合业务还面临复杂的成本确认。如何区分设置合理的邮路、如何解决普遍服务与盈利业务的关系?如何解决省际间结算等一系列难题都摆在面前。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对上市形成障碍。”
但中国邮政发展已迫切需求建立融资通道。近几年国家虽然有补贴,但邮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一直未能打通。目前邮政部门每年除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外,基本上没有其它来源。2003年断奶后,中国邮政建设资金短缺将更加严重。
在中国邮政“十五”期间的十大战略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积极推行资本经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被列为重中之重。据称,中国邮政高层曾公开表示,中国邮政经营将逐步实现由业务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通过资本经营,盘活邮政资产,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经营规模的良性扩张,并对企业闲置资产和不良资产采取出租、出售、置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资产优化。
2003年断奶后,中国邮政将实行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的完全分离,现行体制内的法制、行业管理、邮票发行、资费政策和国际邮政事务等政府职能将被剥离出来。而一旦中国邮政改制成企业,按照国家目前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政策,采取国家控股的方式上市顺理成章。
德国邮政成功上市操作手法也令中国邮政蠢蠢欲动。2000年10月,德国邮政以7.45亿美元收购敦豪26%的股份,掌握了敦豪的控股权。由此德国邮政不仅拥有一个庞大的陆上邮政网络,而且控制了一个国际性的航空货运公司。当年11月20日,德国邮政股票分别在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瑞士和西班牙上市发行,股票的发行价达21欧元,通过上市,德国邮政筹集资金高达234亿欧元。
另外,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允许私营公司进入邮政市场。为了鼓励私营公司进入邮政市场,日本政府准备让私营公司分享日本邮政现有的18万个邮筒。明年4月份日本还将组建邮政上市公司。而从中国城际速递的飞速发展来看,效仿邮政业务的民营公司已是如火如荼。如何利用民间资本拓展未来的速递业务也将是中国邮政必须思考的问题。
有邮政专家指出:虽然中国邮政还在扭亏和断奶之间打转,但实际上中国邮政的业务版图和影响力不容小觑。资本助力将为其带来很多改变。据称,高盛、摩根斯利等海外众多大型投行希望介入中国邮政上市的行动也表明:邮政的独特概念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相关
断奶后时代
2003年近在咫尺。
1998年邮政和电信分营后,由于没有了以往电信资金的支撑,邮政系统当年就亏损了142亿人民币。从1999年起国家每年分别向邮政补贴80亿、50亿、30亿、10亿,而2003年是个“彻底断奶”的坎。
2001年中国邮政首度宣布扭亏,邮政业务收入达471亿元,较1999年净增184亿元,而三年间成本仅由457亿元增至459亿元。全国有21个省级邮政实现盈利。但外界质疑在国家补贴30亿元的情况下,是否真的盈利?2003年后在完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又能否保持盈利?但中国邮政毕竟是中国最大的物流连锁店,这一招牌的价值还无人能及。中国邮政下设有67000多个局所,其中电子化局所16200多个;有覆盖全国城乡的运输、配送网络和201个邮件处理(物流)中心;有35000多台汽车、510多辆邮政火车、8架专用飞机。这一资源基础将决定其在中国物流领域长远的霸主优势。
中国邮政最大的卖点还在于邮政金融远未挖掘的潜力。
上个世纪末,中国邮政储蓄资金就达4560亿元,仅次于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的储蓄额,这一数字并正以年均30%的比例增长。
邮政金融有其他众多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网络资源,据了解,北京的邮政储蓄网点已达452个,仅次于工商银行;储存款余额180亿元,平均每5个北京人中就有1个在邮政储蓄有存款。目前邮政储蓄在全国1700多个县、市实现了通存通兑,有营业网点2万多个。
另外,邮政金融机构不同于老牌商业银行,它们没有过去政策性贷款留下的沉重呆账负担。邮政利用自身现有的网点,还省却了商业银行无法省却的网点建设费用。
据了解,中国邮政目前在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方面还未有任何实质性运作,但正在开办电子汇兑业务、并争取在年内有开放式基金的代理业务。邮政金融的业务拓展实际上正孕育着中国邮政新的机会。
(小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