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
作为新近上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的身份使他的发言具有更多的权威性。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的李扬以惟一的金融专家身份入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委员,而此前的委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因任期已到而离职。与众多的国家“金融显贵”同处共事,通过他的专访传递出来的信息无疑更有说服力。
□本报记者李峻岭北京报道
资本市场需要对冲的债券市场
《21世纪》:1997年6月16日,商业银行退出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在全国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国债现券和回购交易,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由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两部分构成国债市场的格局出现。2000年以来,金融界关于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合并的主张频繁出现,那么两大国债市场是否应该合并?
李扬:两个交易市场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其阶段性的历史功能;应着眼于完善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两个市场的差别才会消失,刻意人为合并两个市场并不是好办法。交易所国债市场属于场内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场外市场的特征明显一些。
财政部门想把交易所国债交易全部纳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而交易所又想把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重新纳入交易所市场。应该将银行间市场朝着公开市场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逐步具备基本要件:交易主体不限身份以及连续交易等。
《21世纪》:如何理解债券市场发展的迫切性?
李扬:债券市场发展的迫切性体现在:银行从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迫切要求中感受到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债市正逐渐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本市场需要多品种的繁荣发展的债市,形成对冲机制,防范风险;居民的多样化投资及工商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也要求债市扩大规模,由于缺乏债券,现在很多投资人委托理财,直接进入股市,常因风险过大而失败;2001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中,利率性衍生品要占到95%,债券是最基本的利率产品,金融创新只能是发展债市。
中国的债券实际上增加了风险
《21世纪》:现在很多企业愿意发股票而不太愿意发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公司债发展还面临哪些障碍?
李扬:按道理,发行债券对提升公司价值最有吸引力。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公司管理层认为发股票比发债券好。造成企业不重视发债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制度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发债有还款压力,而发股票却没有压力,或者说压力很小;第二,我国不少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骨子里还没有摆脱规模扩张的情结。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不赚钱就不具备存在的价值,根本不该考虑企业扩张,但中国一些企业却不这样,亏损企业依然活得很好。
第三,治理结构有问题。国有股一股独大或者是家族股一股独大,这都与中国特有的体制有关。这三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治理结构问题。因此说,制度改革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公司债最终能否为人们所认同,能否成为市场的主力品种还有待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还有待于整个市场体制的完善。公司结构治理不完善和制度缺陷是限制公司债发行的主要因素。那些有良好信誉的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应该成为率先发行债券的主体,否则债券价值将难以评估。
现行《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的缺失是公司债市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缺乏诚信,缺乏对发债公司的资信评估和有效约束,中国的债券实际上增加了投资者风险和社会风险。
国债市场建设集中在基准债
《21世纪》:目前国债的规模是否适度?有人担心国债发得多了,将来可能产生还债压力,甚至危机。您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李扬:国债市场的发展目前又到了转折的关键时期。国债市场需要规模,没有规模,国债市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前几年,国债的规模不成问题,但从今年开始,国债规模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按照现在某些思路,国债的规模会相对萎缩,这不是好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有人总喜欢将国债与赤字相联系,把赤字等同于国债。值得庆幸的是,监管当局对此问题的认识是清晰的。去年,有关方面做了一个方案,就是在中国推出非赤字国债。此举值得关注。
证券市场中最大和最基础的部分应该是国债。
监管当局去年做方案时,拟推出两种国债作为基准债,一是5年国债,一是7年国债。所谓基准国债有以下特征:定期发行,敞口发行,谁都能买,连续交易,形成市场化债券。这种对社会提供的人人都有的金融产品,才能提供基准利率。这将使利率市场化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本市场发挥风险管理,价值发现,资源有效配置,公司治理等功能。
虽然5年期和7年期的基准国债正在研究过程中而尚未推出,但可喜的是,我国目前的国债都在进行利率招标,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向前推进的程度正在加快。国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集中在基准债的建立上。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