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雁
编者按 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帮助广大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基金和基金业,本报今起与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公会合作推出“基金业发展新阶段”系列报道,对基金业的发展及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报道,敬请留意。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截止到今年3月份,基金的净值规模为881亿元,占流通市值和总市值的比率分别是6.3%和2.1%。从1998年至今,累计向持有人分红超过250亿元,平均每年的红利收益率超过10%,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收益率。基金已经发展成为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从混乱到有序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分水岭是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
在《办法》颁布之前,我国各种名称为“基金”或者在性质上类似于基金的产品已经达到73只,总募集资金规模约73亿元。至1997年底,这些“老基金”的总资产约96亿元,其中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或挂牌交易的品种25只,在广东、沈阳等地证券交易中心联网交易的基金约40多只。老基金的出现,体现出基金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需求,但由于这批基金的产生有很强的自发性,相关的制度体系较不健全,在管理人与托管人分离、信息披露、投资团队的专业性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情况。
《办法》的发布为中国基金业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到1999年,基金管理公司家数增至10个。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的诞生,为未来基金管理公司实现资产管理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01年开始,12只经过改制、扩募的老基金相继回到了流通市场,同时还催生了第二批基金管理公司。
2001年中国证监会决定在基金管理公司筹建审核工作中推行“好人举手”制度,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家证券公司、13家信托公司、12家实业公司提交了“自律承诺书”,同时,又一批基金管理公司出台。投资风格明显转变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新基金在管理理念和投资策略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度飞跃。
1998年3月到1999年5月,是新基金发展的初始阶段。从10只基金的《招募说明书》看,投资理念几乎全是“绩优成长”,实际上并不明确。
1999年至2000年,不少基金管理人在1999年的大行情中逐步找到并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投资理念与投资风格,市场上出现了平衡型、成长型、优化指数型等多个基金品种。
随着证券市场不断规范,基金的投资风格也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注重资产的变现能力,持股集中度明显降低。基本面分析、组合投资、提高资产流动性、注重风险控制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悄然形成。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基金做不到完全规避市场风险,但还是体现出了专业理财的特点和优势。基金作为一般居民的投资工具之一,只有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与其他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相比较才有现实意义。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