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宝来证券集团大中华事业部总裁黄齐元先生、联和运通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女士、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耿亚囡女士参加的财智对话在青岛日报社阳光大厅举行。对话主题是入世后中国证券投资资本市场的发展。
主持人:有人说,中国入世后,竞争最激烈的是资本市场,您这样认为吗?
萧灼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目前我们的资本市场基本上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对当前的大金融市场有一定挑战,尤其是对银行业。另外,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成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不利因素。综合看,入世后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主持人:目前我国股市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人甚至提出“推倒重来”,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萧灼基:中国证券起步晚,发展快,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分歧和争论也很多。从去年以来,由于“基金黑幕”等违法、违规现象,使有些人把其看成“连赌场都不如”,甚至要推倒重来。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十年的成绩:中国证券突破了传统的资本市场;突破了传统的分配形式;突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使个人有了双重社会身份,即劳动者和投资者;突破了传统利用外资形式,以前是直接贷款或外商投资,现在是通过资本市场。
从实际成就来看,中国股市已筹集资金1万亿元,实现税收1220多亿,同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此外,在法规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培养了广大股民的投资和风险意识。所以,回顾历史,中国证券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不能简单地将股市当作“赌市”,假如真的推倒重来,企业损失和6000多万股民的血汗钱由谁来赔偿?
张树新:我认为,看中国资本市场十年发展,必须与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要用发展、动态、历史的眼光来看。目前真正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从发达国家来看,资本市场是市场资源的配置工具,而我们目前主要是国企改革的手段,许多资源的配置并不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这是与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现状分不开的。
中国股市的一度低迷并不特殊,与美国等早期的市场是一样的。现在我们面临的不是“推”的问题,而是一个“转型”的问题。有专家提出,我们要“尊重历史,但不能牺牲未来。”如果我们的目的真正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就必须转轨,必须从计划经济的配置作用变成市场资源的配置工具。
主持人: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国外投资企业将逐步进入国内。面对这一形势,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萧灼基:规范政府的政策和政府行为,加大透明度,政府的监管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不能只是看到什么问题抓什么问题,要从促进股市健康发展出发,为股市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并及时惩处违法违规现象,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要加倍爱护。此外,规范市场更要依法办事,按法律追究责任,加强监管。
主持人:什么时候开创业板是当前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您对最近推迟开创业板的消息怎么看?
萧灼基:这个问题我此前已讲了很多,一句话,就是宜早不宜迟。现在有关推迟创业板的一些理由都是不成立的,从各方面看创业板推出时机都已成熟,用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的话说,“不是有戏,而且是大有戏”。
主持人: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
黄齐元:在未来发展的机遇中,重点是大陆、香港、台湾三地资源的整合,而不是某一地的发展。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私营、民营企业到香港上市,台湾和香港的投资者也会参与到大陆资本市场中来,真正体现“大中华”的视角。在未来的发展中,证券公司最重要的是能全球调动资源,实现跨区域的资源整合。这个资源不仅是资金,还有人才和管理,都是现代投资银行的资源。
主持人:未来的职业投资人需要哪些素质?
张树新:投资需要从四个环节把握:一是准确,包括宏观与微观准确;二是成本要低;三是管理成长风险,这也是最关键的,最后才是退出。这也同时要求我们的投资企业必须是具有各种机能的团队。
主持人:入世后与国际接轨,资本市场的改革所付出的成本由谁承担,我国会不会采取像前苏联一样的“休克疗法”?
萧灼基:股权结构问题是中国股市的遗留问题,我们的改革不应该采取前苏联的方法。如果将资本市场比做是一筐螃蟹,有的国家捂的很紧,不让螃蟹出来;第二种做法就是前苏联的做法,把盖子打开,将螃蟹倒出来,结果是螃蟹到处乱爬;我们则是在筐子上挖一个洞,让螃蟹一个一个地爬出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与规范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于国有股“减持”,我认为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维护国有资产,二是承认历史现实,逐步减持,三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至于成本,首先应该由国家承担,其次才是市场和个人。
主持人:中国股市是不是“政策市”?
萧灼基:不是,但政策影响较大。任何不干预股市的政府是不存在的。在市场发展的初期,政府应当循序渐进,逐步规范。
主持人:对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有何看法?
萧灼基:建立地区性金融中心需要五大因素,一是实体经济,二是金融产业发达,三是人们的金融观念较强,四是专业人才队伍,五是政府政策。青岛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这些条件,今后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并加大政策导向。在人才方面要注意四点:不但要培养科技人才,还要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不等于学位、学历,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国内外成长起来的人才同等重要;还有一点,要将人才与待遇挂钩。(本报记者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