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跃文
在我国各个行业对世贸组织作出的开放承诺中,有关证券业的内容显得谨慎而富于弹性。国内券商拥有相对充分的时间为证券市场开放做准备。但券商们在此次市场大调整中暴露出来的普遍较弱的资本实力和较低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能不让人们为“入世”后证券业的处境担忧。所幸的是,一些券商已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增强资本实力,而一些国外巨型金融
机构也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打入中国证券市场,树立形象。种种迹象表明,“入世”后我国证券业将进入空前活跃期。
根据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的协议,外国金融机构允许在合资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三年后可增至49%;外国股票包销商可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3%的股份。这表明,至少五年内,外资证券机构无法在中国建立控股证券公司,主动权仍会掌握在国内券商手中。五年以后,我国将遵守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原则指导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全面开放金融证券市场。据了解,该协议旨在消除各国长期存在的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贸易壁垒,确立多边的、统一开放的规则和政策。具体内容包括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中的比例超过50%等等。
在证券市场完全放开的条件下,国内券商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三到五年的缓冲期飞跃式地发展壮大自己,凭现有资金、技术、人才、经营理念和业务范围,是无法与国外老牌投资银行竞争的。北京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吕立新将“入世”以后国内券商的处境形容为“五年以内是安全的,五年以后将迎来“冲击”。据分析,由于有关政策限制和国内市场成熟度不够,从防范投资风险的角度考虑,“入世”后外资机构将首先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身份进入证券市场,短期内海外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如此,海外券商仍然为能够进入中国市场而兴奋不已,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了。它们有的无偿向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有的赞助国内各类证券研讨活动,更多的则以纽约、香港等国际和地区性金融中心为基地,积极争取国内企业的并购和上市项目。某家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有关负责人曾开诚布公地说,他们在中国的一些活动虽然短期内不会有利益回报,但长期看,每一项活动都是有目的并且具备潜在商业价值的。
正当国外券商积极筹备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国内券商又迎来了罕有的市场大调整。据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不景气使券商自营业务遭受损失,近几年兴起的委托理财业务更让部分大券商损失惨重,一级市场也让承销商们苦不堪言,某证券公司仅一个配股承销项目,就损失4亿元。
不过,行业性亏损并没有让国内一些证券和基金公司忽视“入世”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它们积极制定和实施应对措施。日前,广西证券、泰阳证券等一批证券公司纷纷实施增资扩股,还有一些券商也在筹划增资,以增强资本实力。华安基金公司、海通证券则率先与海外金融机构合作,筹建合资基金公司,积极迎接“入世”。北京证券大幅度调高员工工资,以期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尽管如此,仍有专家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历史仅10余年,现有券商无论从资金规模、运营水平、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等方面,都与海外老牌证券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国内证券公司将不可避免地走上兼并联合、优胜劣汰的道路。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