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兴祥
离年末还有一个多月,一些上市公司已开始为交上一份“合格”的年报而努力了。与往年相比,今年上市公司备战年报的“招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创新”手段不一而足。
首先是“向未来要利润”。日前,西北一家电子产品类公司宣称,自今年起对固定资
产折旧年限进行大调整,如动力设备、通用机械设备、专用电子设备等均大幅延长了使用期限。结果,公司本年度将少计提折旧额3400万元,也即其利润将因此增加3400万元,而这家公司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才4000万元。显然,这笔新增利润对于公司年报十分重要。
尽管这家公司称,经过技改,公司原有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所延长,而且原定折旧期限明显低于同行,但这次调整折旧期限仍有些不同寻常。专业人士指出,这家公司生产设备使用寿命延长的具体期限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如通用机械设备期限延长了80%,专用电子设备折旧期限更是延长了近90%,大大高于一般的调整期限。况且,由于这些设备的无形损耗大多比较高,从会计谨慎的角度出发,它们其实不宜大幅延长折旧期限。另外,公司所称的“原定折旧期限明显低于同行”更加难以让人理解,因为折旧期限太短就会使当期成本偏高,当期税前利润因此减少,从而企业所得税会相应减少,那么,税务部门恐怕也难以同意如此的会计政策。显然,这家公司延长折旧期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无独有偶,西南一家也处于电子产品行业的上市公司同样是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增加了利润,只不过它是大幅调低坏账计提比例。日前,这家公司通过了《关于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方案》,如1年以内的提取比例由15%调整为5%,1至2年的提取比例由25%调整为10%等。从中报有关数据估计,大幅调低坏账计提比例之后,该公司今年的管理费用将减少800多万元,也就意味着今年的利润将增加800多万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公司今年上半年税前利润总额,相当于上半年净利润的1.6倍左右。
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大幅调低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做法值得商榷。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坏账计提比例不会随意变更,因为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等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且,该公司大幅调低坏账计提比例更是与会计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至于调整比例,有专业人士也表示难以认同,如对3至5年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原比例是100%,这就比较合理,因为3至5年的应收帐款回收的可能性较小;而这家公司把该项计提比例调整为50%,明显未能执行谨慎性会计原则。所以,这家公司大幅调低坏账计提比例的意图也就不言自明了。
除变更会计政策之外,更多的公司则是向重组要效益,尤其是偏重于出售公司资产。而且,不少公司都是通过关联交易向控股股东出售资产,并大多以高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这样,与以往重组明显不同的是,大股东不得不掏出真金白银。但是,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政策与制度,出售资产的收益可以计入上市公司当期损益。如湖北一家ST公司将7家子公司转让给第一大股东,转让金额达1850万元,这对于陷入困境的该公司自然格外重要。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以往比较常见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方式如今都无法增加当期收益了,上市公司只能另想“招数”,变更会计政策、出售资产等方法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