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B股开放后,出于对管理层发展B股市场的乐观预期,境内投资者一度表现出了空前的投资热情。但是就在境内投资者大规模涌入的同时,境外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持股比例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所做出的选择却是集体离场。有关数据表明,截至2001年中期,境外大股东持股比例仅剩一成多。境内外投资者所做出的不同的投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B股开放政策的阶段性效果:投资者结构境内化、散户化。
重新恢复B股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被普遍认为是B股开放政策的初衷之一,因此开放后相关B股上市公司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就成为衡量开放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关注指标。对比2000年年报数据,2001年中期报告所披露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数量直接反映了2001年上半年在B股市场实施了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外资大股东的持股动向。
根据对已经公布中报的B股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报告的考察,并结合对应的2000年年报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2001年上半年B股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B股股东人数空前增加,持股结构趋于分散。从2000年年报数据看,绝大多数B股公司披露了B股股东人数情况,除了少数股本较大的公司如东电B、陆家B等股东人数较多外(分别达到18251户和19560户),1万户以上的寥寥无几,1万户以下的占了九成多,并且4000户以下的占了四成多,平均起来,2000年底B股上市公司的B股股东人数不超过5500户。其中茉织华B股东数最少,仅有616户,另外杭汽轮B、联华B、帝贤B、雷伊B、深本实B等均不足2000户。
从2001年的中报公布情况看,也有不少公司对截止到6月30日的股东人数情况进行了披露,相比2000年底出现急剧膨胀的现象非常突出,下表列出了对两个数据均有所披露的部分公司,平均膨胀倍数超过3倍。其中杭汽轮的股东人数膨胀了9.27倍,从1198户增加到了12306户;山航则从3379户增加到22622户,膨胀了5.69倍。股东人数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显然是由于开放政策后境内投资者的迅速增多。持股结构也由此大大分散,比如凯马B股2000年底的人均持股超过37000股,到2001年6月30日尚不足7000股;再如上柴B股2000年底人均持股33000多股,2001年中期才6600多股,整个市场的散户化趋势由此可得佐证。
二、外资大股东数量与持股比例大减。与股东人数急剧膨胀这一现象相对应的则是外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急剧下降,境外机构投资者户数也大幅减少。2000年年报显示,尽管整体而言,外资股东已所剩不多,但仍有近2成的公司外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上。比例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两类公司,一是有外资法人股的公司如茉织华B高达54.84%,深华发B、大江B、中集B等也均在40%以上;二是有战略投资者的公司如华新B(27.8%)、江铃B(36.13%)以及长安B(15.34%)等。从已经公布中报的公司情况看,2001年上半年九成以上的外资大股东有减持的举动(其中包括已获准流通的外资法人股),平均减持比例超过四成。减持幅度较大的有邮通B(6.27%→0.39%)、锦港B(3.68%→0.39%)、杭汽轮B(23.51%→2.71%)等。在外资大股东整体减持的趋势下,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前十大股东中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大幅减少的趋势未有改变,有的甚至已在2001年上半年悉数离场,比如汇丽B股原有的4家境外机构已经全部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而茉织华B也由6家减少到2家;二是个人投资者(几乎都是华人投资者,包括境内自然人)在前十大股东中占据的位置增多,比如凌云B原十大股东中的2家境外机构也已退出,取而代之的是5个中文名的个人投资者。由此可见,开放政策并没有遏止住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撤退步伐,更谈不上吸引新的境外投资力量,反而是投资者境内化趋势蔓延。
三、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减反增的情况虽凤毛麟角却也不是绝无仅有。在外资大股东纷纷减持的大潮中,也有逆势而动者。此类公司数量虽少,增持比例也有限,但反映的一种外资投资取向却不可忽视。比如耀皮B股的第一大股东、也是其外资法人股的皮尔金顿国际控股公司持股数量就从8385.62万股增加到9250.71万股,比例由原先的17.2%增加到18.98%,并且其中的一部分还是从流通市场购入;深万科B第二大股东也在2001年上半年增持了0.05%。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