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娱乐 > 正文
 

深度撞击砸掉3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07:16 每日经济新闻

  徐磊 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深度撞击号”智能探测器即将以大约每小时3.67万公里的速度与坦普尔1号彗星实现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智彗”大碰撞。

  “深度撞击号”于今年1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而此次彗星探测计划不到3亿美元的成本也表明,航天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有能力以越来越低廉的成本从事太空探索活动。

  事实上,“深度撞击”计划已是美国宇航局连续第8个低成本的太空研究行动。在1999年项目启动的时候,美国宇航局曾考虑过其他数个方案,其中包括飞行器登陆彗星等,但都因为代价昂贵而放弃,最终成本相对低廉的撞击彗星方案脱颖而出。

  当整个“深度撞击”方案预算被定为3亿美元之后,一切的行动实施都严格围绕成本展开,包括太空船、撞击仓的制造,以及仪器研制、发射准备、地面支持、运行管理和科学数据分析在内的一切软硬件开发,另外作为运营储备金的3800万美元也含在内。

  负责太空船设计和制造的鲍尔航空科技公司CEO戴维·泰勒说:“这是一个科技和成本高度结合的项目,然而在我们与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所和马里兰大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汉德森举了这样的例子,在选择制造撞击仓的贵金属时,他们在金、银、铜三种原料中使用了铜,考虑的就是铜的成本最低,因此最终撞击彗星的将是一个100公斤重的大铜球。他们原本还想测量彗星核子的体积密度,但由于该技术超出成本控制范围而被迫放弃。

  在过去半个世纪,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力争10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虽然最后美国人如愿实现了登上月球的梦想,但这项历时11年的计划却总共耗费了255亿美元的资金。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美国着手研制一种经济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器。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飞上太空。航天飞机的的出现使载人航天变得相对方便和经济。据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

  而无人航天项目的成本则可以降得更低。美国宇航局分别于2003年6月10日及7月7日用德尔塔II号火箭发射升空两个火星探测车“勇气号”与“机遇号”,这一“双胞胎”火星探测计划总共耗资8.2亿美元。

  虽然航天史上的灾难不断警示着这项事业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然而航天业的高回报同样不容忽视。美国宇航局专家测算表明,美国在载人航天上投入的每1美元都能收到9美元的效益,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更不用说航天飞机100多次飞行带来的科学成果。

  美鲍尔公司“深度撞击”执行导演

  美国宇航局自然是“深度撞击”的总导演,然而这场太空盛事的背后还必须提一个名字,那就是鲍尔航空科技公司———“深度撞击”飞船的设计者和制造者。

  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的鲍尔航空科技公司是鲍尔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后者以以制造金属和塑料包装产品而闻名,客户主要集中在饮料和食品界。这个当初以制造水果罐起家的高科技公司,45年多来已经成长为世界航空工业的领先者。

  此次参与“深度撞击”的航空飞船、撞击仓以及相关科学设备,包括三个望远镜、三个摄像仪和一个分析彗星内部构造的分光计,都是由鲍尔航空科技公司负责制造。

  此外,用来观测撞击效果的第三方仪器中,也有不少是出自该公司之手。除了飞船本身自带的观测仪外,美国宇航局的哈勃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和钱德拉天文台都将参与捕捉撞击画面,而鲍尔航空科技公司正是这三大天文观测装置的核心部件制造商。

  在鲍尔航空科技公司的所有产品中,有两样不得不提一下。其一,帮助修复哈勃望远镜的成像问题使其继续工作,这在当时轰动了世界。其二,南极洲顶空的臭氧黑洞监测器由其发明,对全球的生态意义极大。此次“深度撞击”飞船的研发成功使鲍尔航空科技公司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徐磊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