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本报记者 张铁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张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尹鸿
●国民心理和商业炒作带热帝王戏
记者:帝王戏的盛行,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张鸣:这与我们的国民心理有关系。中国有漫长的帝王专制传统,在专制时代,政治操作基本上都是按等级制、专制式和独断的方式进行的,这使得国民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帝王思想、等级观念。这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入到国民心理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理。正是这种帝王心理造成了对帝王的过分关注,成为帝王戏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或者说收视率基础。
尹鸿:帝王戏的盛行,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在中国政治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政治对老百姓影响比较大。帝王代表了一种曾经有极大影响的政治体制,民众自然会比较关注。
二是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透明度比较低,帝王与普通人生活相差较大,帝王的地位、生活状态与普通人完全不同,有一种“陌生性”,对帝王的关注有一种好奇的成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帝王戏、历史戏中也投射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由于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想象、创作的空间大,受到的限制较少,这也是帝王戏盛行的一个原因。
记者:帝王戏的盛行与目前影视创作的商业机制有什么联系?
张鸣:帝王戏的推行带有一定的商业性。我们现在的帝王戏中,有大量阴谋、权术的内容,这种阴谋、权术的内容,有神秘性,也有戏剧性,自然能吸引人。收视率的吸引,使得创作者有意识地迎合国民的帝王心理,而不是以一种对历史、对艺术负责的严肃态度在创作。
尹鸿:与一些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同,帝王戏主要是由社会机构赞助,或是商业资金投资,这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一旦有一部帝王戏成功了,就肯定会有很多跟风、扎堆的。
●帝王戏也要尊重历史真实
记者:在帝王戏中,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张鸣:在帝王戏中,即使是挂上了“戏说”的牌子,也不应该完全不尊重历史的真实,因为“戏说”的人或事,大多是真有其名的人物,“戏说”久了,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在所谓的“正剧”中,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历史细节都不能走样,应该允许创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加工,但必须要保证大体的趋势、历史的走向不能错。比如说,我们的帝王戏,把“康雍乾”时代描写成“盛世”,一味宣扬这几个皇帝的“十全武功”与权术斗争以及所谓的亲民爱民等等,但是却没有看到,当时文字狱盛行,思想专制严重,他们仍然是专制、残暴的封建帝王。
尹鸿:我认为,艺术作品也在培养着历史常识。帝王戏,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正剧”中,也有历史意识。并非所有的历史都不可以重新解读,帝王戏、历史戏是在从不同的立场解读并重构历史。可以说,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艺术的或者是历史的———去了解历史,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价值观、认识论都不尽相同,这也必然导致认识历史时的多元化。
记者: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或者创作帝王戏、历史戏?
张鸣:帝王戏、历史戏的创作,涉及到一个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问题。这个评价的标准,不能像现在的帝王戏一样,是以结果论过程,只重视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的丰功伟绩,而没有看到丰功伟绩背后是什么。我们评价历史的尺度,应该是“人”。我认为,历史戏也应该从“人”或是“人民”的角度评价历史,看到作为“人”的历史,把握“人”的视角与尺度。“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评价或者创作的“价值底线”。
尹鸿:当影视作品中对历史的重构颠覆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就会遭到建构与维护这种常识的人的批评。但对于那些完全是塑造人物,而不足以构成对历史的重新认识的作品,用“细节真实”的标准去评价就是不了解艺术创作与历史研究的差异性了。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多样性的历史观,用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去对待批评,对待历史,对待创作者和历史学家。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9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