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消费-奇趣生活 > 正文
 

铠甲主角与误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 18:14 经济观察报

  亦欧/文

    “穷人与富人是不是要分区居住”,无论从题目的体积或是密度,都足够大,但在网络的海洋中,仍然难阻下沉的速度,在这里,一块石头与一座山峰都只能在海面上漂浮一小会儿。

  但房地产商在舆论焦点上盘踞的时间,无疑是最长的。泡沫、房价、经济适用房、贫富分区,每一次争论都参与者众。

  回溯到三年前,中国经济舞台上,地产商正踩着悠扬的旋律,心花怒放,哪像现在这样焦虑不堪。客观地讲,由于中国住宅市场开放,公房变私房,无产者变为有产,社区业主委员会的选举更让人看到民主程序的城市演练,既是GDP的扛鼎者,又是体制进步的启蒙者,于是就有“居住改变中国”的宏伟命题诞生了。那时候的热点是“房地产有没有泡沫”,就像一位导演得了奥斯卡奖,被问到“您是不是累着了?”房地产商只能报之以同样无可奈何的微笑。

  从城市再造、街道特色、民居风格、社区文化、传统回归、哲学思辨、民主建设,

房地产几乎成了所有前沿问题的担当者,由房子带来的变化被好事者越挖越深,地产商们也不知不觉地以为自己披上了转型市场的金铠甲。

  事实上,在121调控,以及831土地大限之后,一位观察人士曾说:“都那么明显了,房地产公司还抱团喊冤呢,还觉得

房价不高、泡沫挺少呢,为什么不考虑除银行之外更丰富的融资方式,为什么不相信土地闸门会关上呢?”而且是集体无意识,不过地产商有自己的算盘,哪个地方政府不在乎GDP的压力呢?只要是有GDP的需求,地产商就不会闲着。

  任何一个西方经济学中的房地产经济周期,都无法被套用来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在过去的50年中,城乡截然分开,即使是在80年代,农民也是在“进厂不进城”的一道红线之下踏入了工业化的洪流。因此1998年打开的住宅市场,令土地以及银行资金几乎是瞬间释放,本来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又在不到6年时间里高速运转,坐在这趟超快列车上的房地产商们,以为由他们拉开了一段长得不能再长的财富征程,中国城市化还有二十年光景,我们岂不是要再忙活二十年?在忙不迭拥抱财富的同时,他们也把众多的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责任揽了进来。这个时代的悲哀之处在于,财富的力量居然可以席卷从来就在它对立面的东西。

  问题在于这只是一段从浦东机场出发的磁悬浮列车,速度超快,每小时450公里,但车程只有7分钟,这样的列车成本太昂贵了,我们征地、用地的规模以及速度,银行用于市政房产的资金,前所未有。但在地面享有空中的飞行速度,着实不易。

  当不少房地产商正叹息自己没有像

顺驰那样攻城掠地时,孙宏斌却宣告收缩阵地,放慢脚步。

  与地产商在政策收缩之后惊醒相比,他们的舞台角色与生活角色也发生了方向相反的演变,从“居住改变中国”,到“经营城市”,之后居然被扣上了“非支柱产业”的免战牌,似乎他们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完成了,而担当历史责任的必要也越来越轻淡了。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明星地产商一贯的“话语权优势”,不担当历史责任,怎么能回避社会责任呢?于是,由于房价引出的争论,几乎把房地产商引入了一个道义枯竭的尴尬境地。

  从有没有泡沫(仅仅是产业问题),进而到房价是高是低(涉及社会中有一定购买力的人群),再到穷人的房子怎么办(纯粹的社会问题)。房地产商下了磁悬浮列车,却已经丢不掉飘浮在空中的感觉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个别的地产商比较活跃,实际上这也是地产商整体生存状态的一个写照,为什么家电或是汽车厂商就没有跳出一个舆论明星呢?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潘石屹。地产商中无论潘石屹,还是任志强,都在贫困山区、绿色工程方面,掷去千金。还是潘石屹比较聪明,他绝不会把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混在一起,因此他尽管可以拍一部票房可怜的电影,但却从未宣扬过他为贫困山区捐过多少钱,事实上他确实在这方面做了不少事情。他宁可让人说成是娱乐化的牺牲品,也不愿意让人把“社会责任感”的标签贴到自己的门面上。因为比起商业来,“社会责任”对现代商人而言除了自律之外,其随之而来的外延简直就是“老虎咬天”。但此次“穷人与富人是否分区居住”之争,老潘居然顶盔冠甲出台与任志强争论了起来,堪称是地产圈2006年最让人意外的事件之一。

  站在舞台上的大亨们,眼看着头顶的镁光灯一盏盏打开,披在身上的金色铠甲,越晃越亮,直到刺痛了台下观众的眼睛。要搞清楚的是,娱乐化归娱乐化,那是个人选择,如果超出这个边界,就可能会带来一点点麻烦,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