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车累的消费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15:11 《理财周刊》

  文>>本刊记者/李志军

  中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有车一族”。2006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同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汽车生产和消费迅速和发达国家看齐。然而,“人为车累”的消费环境,却使我们难以逃避汽车消费时代的“初级阶段”。

  汽车产品质量缺乏保障,服务水准不高,这是中国汽车消费领域当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调查显示,消费者针对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投诉所涉及的品牌多达78个,涵盖了目前国内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主要品牌。而汽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交通事故率、车辆故障率和维修成本的高低。保险公司会大幅提高“高风险”车型的保险费率,甚至“拒保”个别车型。因此,车主在承担持续上涨的“正常”保费之外,还要承担额外的由质量高风险带来的保险成本。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消费者养车成本的居高不下,部分人甚至陷入了买得起车却修不起、养不起、保不起的尴尬境地。

  还有汽车消费者

维权艰难这个不能不说的“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汽车厂商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和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上的漏洞,屡屡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维权成本的高昂,又常常迫使消费者要么知难而退,自认倒霉;要么头撞南墙,再遭重创。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至今仍是横亘在汽车消费者维权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如果说汽车的质量和服务等问题,还只是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话,那么,包括油价、

燃油税以及交通等因素的汽车使用环境,就跟每一位车主息息相关了。目前来看,国内的汽车使用环境还远远谈不上良好。

  对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油耗成本增加的现象,有人比较了国内市场和美国市场后发现,如果加上养路费,中国车主消费同型号同计量的汽油,花费竟然要高过美国!收入水平尚未“与国际接轨”,油价消费却已“接轨”。油价是“接轨”了,但国内油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未“接轨”,以至于每当发生进口车质量纠纷时,相关厂商总会拿国内油品质量不好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同样令车主们备受煎熬的还有燃油税改革。燃油税的公平合理性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可令人费解的是,对于广大汽车消费者热切期盼的这么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有关方面竟然在酝酿、讨论、协调了10年之后,依然给不出任何下文。

  说到国内的道路交通状况,恐怕没几个驾车人士能笑得出来。堵车烦,停车难,过桥费、“买路钱”多,乱抢道、乱罚款等等,这些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软肋”。

  “制度安排”,同样也是汽车消费的“软环境”,它包括相应的国家标准(如汽车的质量标准、售后服务标准、环保标准等)以及法律法规等。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存在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该制定的标准或法规至今尚未出台;二是已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在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查阅更多精彩

理财文章,请登录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