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一年10次检查为何仍未能堵住佰易黑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 13:57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2月9日电(记者 钟玉明、杨霞) 广东佰易药业公司在生产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过程中严重违规,导致部分使用该企业产品的患者出现丙肝抗体阳性。2006年,国家、广东省和韶关市三级药监部门曾对佰易公司检查了10次,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已经责令整改。这些检查包括国家局的GMP认证和飞行检查,地方局的日常检查。广东省卫生厅去年8月向全省公布过对佰易公司血浆站违规采血问题的查处。这一年11月,佰易公司迁新址后再次通过国家GMP认证。

  两个行政主管部门、三级机构的10次检查,为何仍未能堵住“佰易黑洞”?为什么一边被

卫生部门查处,一边照样能通过GMP认证?

  我国从2004年起全面实施强制性GMP认证制度(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套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大。但是,有一个软肋,就是它建立在企业自觉守法、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的基础上。

  现实情况是,药厂违反义务性规范、偷工减料的现象远远未能杜绝。形象地说,就是操作规程要求他做十个步骤,他只做两三个,或者按规定他应该购进原材料“一”,他为谋取好处买个与“一”相似的“二”来替代。无数的偷工减料,汇集起来就成了巨大的质量安全隐患。佰易事件同样起因于违规操作。

  另外,药监部门的日常监管跟GMP体系犯同样毛病:防君子不防小人,奈何不了有意造假的企业。药监部门对药厂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检查企业提交的原料进货凭证、销售凭证、生产记录等资料,辅之以抽检原料或成品。受经费、检验能力等条件限制,抽检面不可能很大,抽中的这一批合格,不代表每一批都合格。有意造假的企业,自然会在单据资料和生产记录上大做手脚。

  造假企业并不能把造假资料做到天衣无缝,而关键看药监部门如何查。在佰易案件中,专案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进驻佰易公司现场调查生产情况,另一路在广州调查其销售情况。现场调查组对佰易提交的资料反复核查,还是跟过去的检查一样,没发现破绽。最后与广州调查组情况对照,发现佰易公司实际销售量大于资料显示的生产量,证明佰易公司存在非法生产。以此为突破口,通过询问公司员工,发现一系列造假行为。

  看来,药监部门不能满足于拥有先进的认证和监管体系,满足于“检查过了”,而应该不断创新检查手段、提高监管水平,着力解决“怎么查”的问题,并始终将是否

  “查出了”作为考核监管工作成效的根本指标。

  药品质量,人命关天。魔高,道必须更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