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都灵 没有奖牌的斗秀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15:50 21世纪经济报道

  或许人们早已忘记,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奥林匹亚山上,那些裸足而奔、御风而行的身躯,是怎样无所顾忌地掠过汹涌呐喊的人群——其时,在爱琴海阳光照耀下的,不是五彩斑斓的高科技布料,或五花八门的品牌Logo;而是闪烁着橄榄油光泽的古铜色肌肤,和线条优美的裸体……

  那个时候,竞技的定义,如此单纯,单纯得可以不着寸缕。

  然而,走过百年,当古老的奥运被冠以“现代”的头衔,当单纯的竞技被贴上“时尚”的标签,一切,便截然不同。

  于是,一场别样的竞技注定要在2006的都灵上演——甚至在第一拨选手浩浩荡荡地开进这个冬季奥运的赛场之前,竞技者们就已剑拔弩张……

  这场竞技,非关运动,胜出的一方也不会获得任何奖牌。

  但这场竞技,却同样关乎荣誉,关乎地位,更关乎金钱。

  这是一场关于时装的竞技。

  这场竞技,让距离号称“国际时尚之都”的米兰仅有百多公里路程的都灵,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斗秀场”。

  赢得“漂亮”

  早在2月11日冬奥开幕式之前,加拿大的两家时装公司——Roots和HBC,已为争夺本国代表团制服的赞助权展开激烈的较量。最终的结果有点出人意料:一向与加拿大奥委会关系良好的Roots,不敌连锁百货公司HBC的实力,让其夺去了加拿大队奥运服饰的官方赞助商资格。这意味着,在2012年之前,加拿大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全套服饰——从鞋子到手套,从衬衣到礼服,甚至行李包——都将无一例外地打上HBC的标签。这也意味着,HBC统共将花掉大约8300万美元,来打造加拿大选手们的这些行头。

  但对于曾赞助2004年夏季奥运会英国队参赛服饰的老牌时装公司Roots来说,这个结果还不算太坏,因为他们很快就从与美国队的另一项交易中得到补偿——这项交易,保证了美国队从现在直至2008年的奥运参赛服饰的赞助权,牢牢掌握在Roots的手中。

  当然,在奥运历史上,从没有设立过“最佳衣着代表团”的奖牌,但2006年在都灵上演的冬奥开幕式,与其说是运动项目竞赛的前奏,不如说是85个参赛国家共同参与的一场争妍斗丽的时装秀——

  在Roots精心打造下的美国队,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该公司提倡的“反未来主义”精神:胸前镶有尼龙蓝白条纹的阿尔卑斯风格运动衫,配以白色聚酯套头圆领内衣,灵感来自意大利的自行车手;滑雪手式的尼龙长裤,是正装与潮流元素混合的新尝试;而队服上“USA”标志的字体,则是从古董杜卡蒂(Ducati)

摩托车用品上沿袭而来。

  另一边厢,由HBC一手“包办”的加拿大队,则再度以经典的红白相间,体现枫叶旗的神髓。

  “奥运队员的服装设计必须经过周密考量:既要与别不同,又不能显得太另类,同时又得时髦新潮。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实在不容易。”Roots的合伙人迈克·布德曼说:“但当你穿得好,自然会感觉良好;当你感觉良好,在比赛中也会发挥良好。我们的作用就在这里。”

  套句俗话,就是说:我们不但要你赢,还要你赢得“漂亮”。

  因为这里,是意大利

  虽然,距离上的太过接近,让赫赫有名的“世界时尚之都”——米兰的光芒,盖过了百里以外的都灵。

  但这里,毕竟是意大利,一个无论在设计或是艺术领域都曾孕育出无数旷世奇才的摇篮。提起意大利,人们不期然便会想起时装;而提起时装,又有谁不认得这一连串意大利字符:Armani、Valentino、Versace、Dolce & Gabbanna……

  因此,当奥林匹克遭遇时尚,当时尚遭遇意大利的都灵,运动服与高级时装设计师的结合,便显得理所当然。

  而今年,操刀设计英国代表团服饰的,却是来自日本的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80名英国选手从头至脚均以一身

阿迪达斯“Y-3”行头走过都灵冬奥开幕式:男选手身穿同色系羊毛大衣、衬衫、多袋裤,头戴软呢帽;女选手则一身长大衣、开司米对襟衫和烟管裤的打扮……

  正如英奥委(BOA)竞赛服务部总裁马克·英格伦所言:“奥运会既是体育竞赛,同时也越来越被公认为是一项文化活动。千篇一律的传统运动服饰已没有多少国家采用。”

  话虽如此,也并非说传统品牌一律缺乏精彩。以德国队为例:他们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就一直采用本土品牌——Bogner作为奥运参赛服饰。Bogner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运动品牌,由滑雪运动员韦利·博格纳(Willy Bogner)创办,他本人就曾参加过1936年的冬奥会。今年Bogner推出的德国代表团服饰,灵感源自都灵山区民间传说中的植物和花卉图案。女选手头戴

棒球帽,还有不可或缺的耳罩,身穿工装裤、收腰针织衫以及镶有诗华洛世奇水晶的拉链夹克,胸前绣有都灵卡斯特洛广场(Piazza Castello)标记之一的八角星图案,还有都灵的吉祥物——公牛,以及德国国旗。

  每个参加本次冬奥会的国家都力求在都灵作一次最完美的亮相,究其原因,借用马克·英格伦的话解释,“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意大利,在这里,穿得漂亮出众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对此都非常重视。”

  的确,不为别的——就为这里是意大利,已经足够。

  荣誉?金钱?还是乐趣?

  这场时装的竞技来势汹汹,并愈演愈烈。

  大多数的参赛国家都认同:这场竞技,与国家荣誉密切相关。

  温哥华2010年奥委会CEO约翰·富尔隆认为:奥运制服是“国家的一面旗帜”。

  “HBC有责任设计出代表国家尊严与骄傲的队服,并让其成为运动员们参加竞赛的珍贵回忆。”他说。

  因此,HBC将代表国旗的红白两色运用到加拿大队服的设计中,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我们希望带出一点传统的感觉,同时也不想与潮流脱节。我们设计的队服是流线型的,因为过去几年奥运制服的潮流都在走中性路线”,HBC的时装总监苏珊·蒂姆斯说,“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得更时尚一点,但毕竟奥运赛场不是时装天桥,我们不想让运动员穿得太像时装模特”。

  除了国家荣誉,另一个引起竞争的重要原因,是金钱。

  越来越多国家的奥委会选择舍弃与本国服装公司的合作,转而投向国外的时装公司,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做更有利可图。

  而取得了服饰赞助权的公司,也利用大好机会收获滚滚财源。例如HBC早已在旗下的百货公司开设了奥运服饰专柜,而Roots也把部分相关产品外销至海外的目标市场。说到底,这些公司对奥运服饰赞助权的争夺,代表着他们对全球20亿电视观众“眼球”的争夺,也代表着他们对年轻的运动产品消费群的信用度的争夺——为此所花费的金钱,成为他们的一项“策略性投资”。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竞赛背后的交易仍将接踵而来的原因吧。而相比起来,一些“术业有专攻”的品牌似乎更能得天时地利人和。例如加拿大一家以专门制造御寒服饰闻名的公司Karbon,就赞助了包括新西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智利、拉脱维亚等11个国家在内的服饰用品。除此之外,Tommy Hilfiger将独家赞助参加自由式滑雪的美国队员服饰,Giorgio Armani当之无愧地成为意大利队的首选,而素以高球服饰闻名的Q’aja也将随时准备为英国队员效劳……

  但另一方面,这些服饰赞助商所投入的巨额费用,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正如德国品牌Bogner为赞助德国队的服饰花掉了2亿马克(意味着每个参赛运动员都获得相当于6000马克的免费服饰),这么高的投入是否能获得同等回报?——“那得看你的亮相能给人留下多深的印象了。”Bogner的相关人士说。

  当现代奥运越来越演变成为一场庞大的世界性的“媒体活动”,其开幕式日渐成为时装设计师的竞技舞台,也就一点也不稀奇了。这个盛会,提供了一个“显示设计师将功能与运动相结合的能力”的机会,好的设计,自然让品牌得益。而其背后的意义,又是超越了数字以外的——因为说到底,在华衣美服的背后,我们所能收获的,除了金钱和荣耀,还有关于竞技的、最原始和最单纯的乐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