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环球同此中国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22: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亚枫

  波尔的“中国年情绪”

  这本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和谐家庭:年青的美国丈夫波尔、中国妻子玉琳生活在广州番禺区丽江花园里——一个坐落在广州南浦岛上的和谐文化社区。夫妻俩刚刚欢度了西方的圣
诞节,却在如何过中国的春节上发生了分歧:

  玉琳想利用春节长假游历一番,去欧洲、澳大利亚,哪怕是三亚也行,“过年,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她说。

  但波尔却想“中国年”初体验。

  在他的概念里,中国年张灯结彩,爆竹轰鸣,“非常漂亮”。或许是远在异国他乡,他对亲情有着深深的想往,于是擅自作主,用生硬的汉语,电话邀请远在湖南的岳父、岳母来穗过年,想感受“阖家欢乐,共同守岁”的气氛。

  对于妻子的冷淡反应,丈夫十分不解:“为什么你那么喜欢圣诞节,却不那么喜欢中国年?”妻子反问:“你不是中国人,你懂什么是春节?”“你懂圣诞节,我就懂春节。”波尔回答。

  波尔显然不够“理智”,时至今日,他对于“年”字仍不甚理解,不知如何用英文表述:显然,如果把“年”简单直译成“year”,会贻笑大方;而如果译成“Spring Festival”——“春节”,却不足以表达出“年”的内涵,这让波尔一直很困惑。

  波尔对于“中国年”的理解来自于两个方面——玉琳的解释和自己公司的“中国年攻势”。

  在波尔的感觉里,玉琳似乎对于“年”也不甚了了,说不出所以然来。“年,就是‘中国圣诞节’。”这是玉琳最核心的理解,除此之外,玉琳觉得“连‘年味’都淡了,还有什么好谈的?”。但就是对“中国圣诞节”的说法,波尔也隐约感觉不妥,“圣诞节是纪念耶稣的节日,‘中国年’好像谁也不纪念。”

  相比而言,波尔觉得还是自己所在公司的宣传来的更直接——“赚取中国春节(‘年’的英文译法)最大商机”:大红的宣传册子,大红的客户贺卡,大红的客户礼品,公司的洋老板甚至穿起了唐装迎来送往。

  波尔当然不会知道《说文解字》上“年”的本义——“年,谷熟也”,也不会理解《尔雅》里说的“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在波尔的印象里,“‘中国年’应该是红火的,热闹的”。虽然现在已经远不如从前红火,不过他相信,只要中国的经济不断强大,“中国年”就不会消亡,只是内容会不断翻新:“外企、商家会提醒你,春节到了,应该怎样怎样过。按照他们的说法去做,你一定有大把花钱的机会。”波尔诡异地笑着。

  年是商业的,不再是温情的

  当商业行为上升为一种文化,必将横行肆虐,无孔不入。传统而温情的“中国年”也概莫能外,而深谙商业之道的跨国公司更是对“中国年”趋之若鹜——因为在这个中国最盛大的

传统节日里,蕴藏着无限商机。

  过一回年,人们将花销掉多少钞票?

  去年,一项针对京、沪、穗三地春节消费的调查显示:有1/3的被访者表示春节期间的花费在1000元以下,28.9%的人准备春节支出1001至2000元,23.3%的人准备花2001元到4000元过春节,还有2.4%的人准备春节开销1万元以上。而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发布的统计报告则显示: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69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8.1%,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53元。

  眼下,手机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已成为公众春节拜年的最主要方式。上海移动的一位市场人士说,2005年春节期间的手机短信量超过100亿条,短信市场的总营业额在10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语音短信和传统的电话业务。到2006年初,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3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所以,相信今年春节的短信市场将有更可观的赢利空间。

  “春节经济”的

蛋糕体量如此之大,分享者自然不少。

  距离过年尚有一段时间,“两乐”就打起了“2006中国年”的主意。百事可乐以明星演绎的街头求爱浪漫故事诠释“人人有爱,百事可乐”的主题;在可口可乐2006年的新年广告中:儿子在外,不能与家人欢度春节,由产品引起对家的眷恋,于是放下一切事情,回家与父母团聚……

  麦当劳从2001年岁末起就推出其身着唐装的吉祥物——“Hello Kitty”猫,为店堂增添一份喜庆的情调。诺基亚公司在新品发布中以中国传统的“红”、“黄”为包装的主打色,由寿桃头、小辫髻的中国孩童充当“形象大使”。

  央视春晚广告“寸秒万金”,跨国公司业已成其拥趸。2005年,NEC通讯(中国)将春晚最为昂贵的零时报时广告收入囊中,投入资金高达上千万元。另联合利华、宝洁、高露洁、丰田汽车、肯德基、中美史克等跨国公司也将成为央视春晚广告热情参与者。

  但在这些攻势面前,“中国年”外表热闹了,却不红火,除了7天以上的长假,很多人甚至找不出兴奋的理由:

  雯玲是供职于宝洁公司的一位职业女性,很西化、很现代,却难掩对“年”的深深情愫。她特别怀念小时候,大年夜跟着父母提着灯笼走亲访友、四处拜年,怀念举家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和美而又畅快,怀念新年期间顿顿都有丰盛的美餐——“真的温馨、很浪漫,很有情趣。”

  但是,现在的年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人情味了。“年”仿佛已迷失在城市森严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里;曾经,拜年时,看到的是亲友们舒畅的笑脸,如今,除了冰冷电波传过来的短信,还剩下什么?

  雯玲说,其实她父母也不像从前那样热爱过年了,“从前,他们的朋友过年只会喝酒,哪会有什么可乐出现?”

  也就是酒店推出全新的过年方式之后没几年,年夜饭改在饭店里也就司空见惯了。今年某饭店19.8万的天价年夜饭酒席,让雯玲更是不屑,“春节难道是用来显富摆阔的吗?”

  雯玲也说不出“年”的问题出在哪,是什么破坏了传统中国年的味道,是西化、商业化、人情的冷漠,还是现代化?不过,她隐隐地觉得中国年的文化之根正被侵蚀、被改变。

  环球同此中国“年”

  社会在发展,中国年被改变是迟早的事,就像圣诞节被彻底商业化一样,而其暗含的“源头”却在“文化进口”。

  时下,“美英文化”强势输出,不断攻城掠地。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一下子为中国人所钟情,其火爆程度,让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国年”也觉逊色。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年”却在种种影响下,逐渐变味、淡化,让一些习惯于传统的人感觉到无所适从。

  “文化进口”实际上是“抢先驯化”的延伸。所谓“抢先驯化”是说,假设几个民族同时在驯化身边的动植物,供生活之属,一旦某一个民族率先驯化出几种动植物,那么其他民族则会直接采用过来,放弃继续驯化的努力。也就是说,因为“美英文化”有了圣诞节、情人节,中国只需直接采用,丧失了继续创造这些节日的可能。

  问题在于,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节日缘何没有被输出去,却反倒不断“进口”?

  实际上,文化输出与文化进口,说到底永远与民族经济的兴盛程度有关。美英文化今日的强势源于美英经济的强势,强势的经济支撑之下,美英文化就成了被“抢先”驯化的动植物,发达的咨询、迅捷的交通、快速的网络,又使得这些节日容易被其他国家、民族采用。

  正如中国强盛时,中国文化自发出口到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国强盛了千年,文化也就出口了千年,汉文化一度成为影响亚洲的主流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文化进口”,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汉魏以后佛教的传入,虽经过魏晋隋唐时代被消化吸收,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但还可以清晰地判断出,佛教输入之始,恰是

中国经济衰退之端。

  深值庆幸的是,时下,中国“文化出口”又再度抬头。近年来,新儒学在全球内被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讨论着。即使是“中国年”也呈现出发扬光大的趋势。

  鸡年新春,美国、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以及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贺辞,向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拜年;纽约州继纽约市之后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英国外交部首次举行中国新年招待会……

  在此之前的猴年新春,美国迪斯尼乐园专门举办了“中国春节之夜”主题活动,法国“老佛爷”百货全店采用春节特色装饰。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各国政府每年都对春节给予高度重视,世界各地春节活动如火如荼……

  显而易见,全球兴起“春节热”,其背后的力量是中国经济的崛起——百年贫弱之后,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第6大经济大国。如同圣诞节,“中国年”、“春节热”之兴,也将是中国企业的商机。

  春节的欢乐祥和气氛并不亚于圣诞节。随着世界对中国越来越关注,春节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使他们对这个充满文化底蕴、内容丰富的欢乐节日产生浓厚兴趣,每年一到时候,就和中国人一样期盼着春节的到来。“普天同庆中国年”的梦想,或许在明天就可变成现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