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挤压利润空间
重庆医药商会会长、重庆陪都药业董事长唐良平认为,国家药品价格调控的思路,比以前单纯针对药品的降价有很大进步,它能让百姓看到希望。但正如周望军所说的那样,由于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可能不容易做到。
“在这样的形势下,近期将实行的新一批药品降价政策,将使药品生产企业雪上加霜。”唐良平对记者说。
唐良平的理由是:由于国家已经连续17次对药品降价,部分药品几乎没有了利润空间,加上近年来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不少药品生产企业日子都苦不堪言,能将收入与支出打平就算不错了。而药品再次降价,无疑会将一些药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再次降低。
在药品流通企业看来,药品再次降价也会带来同样的后果。
“目前药品流通企业的利润只有1%左右,药品价格再降,药品流通企业利润就将进一步受到影响。如果某个流通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就有可能因此无法生存而破产。”中国药材郑州公司业务经理陈建华这样对记者说。
包装盒标价不现实
对于明年将药品出厂价或建议零售价标在药品包装盒上的新政策,唐良平表示,在以药养医的制度未改变之前其可行性不大,恐怕只是国家发改委的良好愿望而已。
“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除了医疗卫生体制上的原因外,还与医院、医生等的私欲横流,及国家法律对医药行业吃回扣等行为没有明确规定惩处措施有着较大的关系。因而,解决药价虚高,还涉及到人的道德、良心和国家法制两方面。”他说,如果国家法律仍然不对此类行为进行严惩,那些私欲横流的人仍然会千方百计对付药品价格透明管理,瞒天过海高价卖药。
不仅如此,在包装盒上标示出厂价或建议零售价,还会给生产企业带来麻烦。唐良平解释:在市场竞争中,药品价格的可变性因素很多。为占据市场份额,企业往往根据商业客户和医院对药品的不同消耗能力制订不同的优惠价格。如果在盒子上印上药品固定的价格,企业就不便制订灵活多变的供应价。而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企业就必须随着药价的变化不断更换包装盒。长期下去,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包装成本,最后买单的还是患者。
期待医药尽快分家
在第54届药品交易会上,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锦霞提供了一组数据:近3年来,医药商业企业销售一直以13%至16%的速度上升,利润率却大幅度下降。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医药商业企业毛利润为19%至20%,到2004年仅有8%左右。净利润则更是低,最近3年来都未超过1%,2004年甚至只有0.55%。
“医药商业企业的日子已经过得十分艰难。”王锦霞说,2006年,由于国家将加大对药品价格的调控力度,药品价格依然会持续走低,医药商业企业利润还将会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国家虽然明确将实行医药分业迟早要进行,但很难乐观估计是在2006年还2007年开始。因此,目前药品销售量80%集中在医院的现象明年仍然存在,医药商业企业仍然不得不彼此争抢剩余20%的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形势下,医药商业企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医药商业只有独立出来,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而医药分业无疑将是医药商业企业过上好日子的“救星”。
重庆万鑫药房副总李宏也认为,医药不分家的制度,限制了药房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处方药销售进行了限制销售,药房只有凭医生处方才能卖。但由于医药没有分家,医院的处方流不出来,药房的销售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们希望国家能早日启动医药分家制度。”他告诉记者。
国家助推流通垄断?
王锦霞在本届药品交易会的医药市场信息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任何国家的医药流通企业都没有我国多,其数量多、规模小、散乱、服务差的局面也仍未改变。
“要批发就要有规模,有规模才有规模效益。”王锦霞称,在美国,三大医药批发公司占有90%以上市场份额;在欧洲和日本,65%的市场份额和80%的市场份额,也分别被五大医药批发公司垄断。而在中国,2004年排名前三名的医药流通企业共占有16%的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分析,其上述言论中流露出的希望医药流通业形成少数寡头垄断企业的倾向似乎很明显。而这样一种倾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好像也有。
在论坛上,周望军说,我国药品经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有7000多家,药品市场规模却仅有1600亿左右,还不如中国移动公司一年创造的销售收入(2000多亿)。“这么多家流通企业去抢这么小的市场份额,药品价格能不高吗?”周望军还称,今后国家将推动医药流通业的发展。
重庆万鑫药房副总李宏认为,王锦霞和周望军二人的言语,很可能暗示我国将采取措施减少医药流通企业数量,助推大型医药流通垄断企业的形成。
“如果真是这样,中小医药流通企业日子就将更难过,特别是那些小的医药流通企业,将无法生存。”李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