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团费旅游背后的消费陷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 14:34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王玉霞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五·一黄金周”旅游旺季又到了。各地政府纷纷发出旅游消费警示:要小心旅游陷阱,报名地点不同团费可能差一半。 对于团费差,我另有体会。前几天去海南旅游,深圳转机时遇到一些散客。聊天的过
导游的赌博 一个来自昆明的学生曾对我说,云南的旅行社与导游的关系非常奇怪:当地一些旅行社不但不给导游工资,反而向导游收费,让其购买导游权。此次听海南的导游讲,海南的旅行社也是如此。旅行社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游客结构,按人头索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地向导游出售导游权,在行内称作“卖团”。 海南的导游对“零团费”散客除按人头付费购买导游权外,还负责预先支付游客在海南期间的全部食宿费用。由于长期合作,导游可以支付较低的住宿及餐费,但几十人五六天的食宿,实在是不小的开支。用导游自己的话说,“我们就是在赌,心理压力非常大”。海南的导游一般均有固定合作的司机。司机自带大客车,负责客车运营费用。导游与司机的收入,完全依赖游客购物的回扣及景点的门票回扣。 “零团费”的算计 “零团费”的制度能得以维持,靠的就是巨额回扣。例如潜水项目,实际价格60元,而向游客索取的价格为300元。坐缆车单价为15元,回扣5元。豪华潜水单价580元,回扣竟高达420元。一般门票、购物,其回扣均达30%-50%。 接下来的问题是,商家如何甄别不同团队的游客?回扣如何被精确地测度与准确地支付?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巨额的回扣在海南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潜规则。进店后,不同的团队分发不同颜色的塑料牌子,或印有不同号码的商品宣传单。最后一站,我们被带到果园买水果,水果打包者在收取购物小票时,会询问游客所乘坐的车号。车号、牌号及色彩这些都是区分不同团队的有效信号。 商家需要与导游长期合作,所以一般均能信守回扣的合约,不在购物数量上做手脚。“零团费”就是靠这种价格欺诈的形式实现博弈双方盈利的目的,在消费者不知不觉的购物中实现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劣质服务的倾销 “零团费”制度是国内旅游产业内的不正当竞争。它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零团费打着低价格的幌子暗箱操作,消费者成了被愚弄的玩偶。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游客所购买的服务质量与数量完全依赖于目的地的导游。可以想象,一个先投入很大的成本,之后处心积虑地思考如何能收回成本、赚到利润的导游,能给游客带来什么服务?尤其,当游客购买及在自费景点游玩不足以弥补导游先期的投入时,导游如何能有“微笑服务”? “零团费”的弊端影响了旅游地的形象。由于导游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免不了采取欺骗的手段误导游客。例如在海角天涯和南山寺,为了让我们乘坐缆车,导游将2公里的路程夸张为7公里;在神秘谷,为了让我们付120元的门票,他称“谷里的野人吃土为生,男人住在树上,女人住在地上”;为了防止游客了解真实的商品信息及游客货币的肥水外流,导游过分地诋毁海南的治安;外出就餐到了饭店,你会发现商家给出租车司机两包烟;吃海鲜你才发现价格高得离谱;高价购买的“芒果王”其实是木瓜……可以说,由于回扣潜规则的泛滥,社会诚信大打折扣。 “零团费”是旅游市场过度竞争的产物。在僧多粥少的恶性竞争中,出现了类似倾销的价格战。由于目前流行的导游与旅行社的松散关系,使旅行社对导游的所作所为“失控”;急于收回成本的导游也没有激励,去关心旅行社的长期利益;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里,消费者本来就容易上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