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层看流动知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07:27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4月5日电 向往他们的冲劲儿但害怕他们的困顿 “跟流动知青相比,我觉得自己安逸多了。”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屠梦感慨。
屠梦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地把户口落在了北京,收入也不错。“我读研的时候曾在一所广播电视大学讲课,学生中很多都是已经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学历不高,没有北京市户口,工作也不是很理想,来上课就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工作。” 在屠梦任教期间,很多学生向她询问诸如英语四级等考试的信息,这种不断向上的精神让她很感动,“我觉得他们有很大的潜力。” 但同时,屠梦认为流动知青的精神状态可能会比较压抑,“因为他们毕竟工作不稳定,精神上压力也会比较大。” 关于户口,屠梦认为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职业的稳定,“不能今天做IT,明天做销售,只要能在一个行业里持续做下来,就算比较稳定了。” “我很向往他们的冲劲儿,但害怕他们的困顿。”屠梦坦言自己更愿意选择一种稳定的生活。 残酷的青春也许是成长的代价 当记者提起流动知青,身为公务员的王凯一脱口而出一个词:残酷的青春。 “我们总是奋不顾身把青春献给梦想,以为它会和描绘的一样美好,但无情的现实逼迫着青春流浪。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喜欢流动知青这个表述,认为它不够精确,也许流浪知青更好些。”王凯一说。 王凯一认为,虽然自己现在不能算是流动知青,但曾经在外地工作、考研,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读书,然后又来到北京做公务员,这样的经历让王凯一很能理解流动知青的感受。“现在来看以前的这段经历,我愿意把它总结为寻找梦想的代价。” “大学扩招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但也带来了求职难的问题。于是考研———打工———考研,几乎成了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可绕开的一个怪圈。”王凯一说。 王凯一认为,追逐梦想的路必定不平坦,残酷的青春也许是成长的代价。“但如果社会出现一个群体的流浪,而且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社会是不是该为这些流浪的青春负些责任呢?” 现在的流动知青发展机会多了但普遍心浮气躁 1996年大学毕业后,张春梅来到北京闯天下,也属于没有北京户口的流动知青。短短4年时间,张春梅便凭借出色的工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刚到北京时缺乏安全感。”张春梅说,“没有家人的照顾,房子、工作、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回首这4年的流动知青生活,张春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努力工作,“要想稳定就要比别人做得好。” 当年跟张春梅一起打拼的朋友现在也都发展得不错,有好几个也有了自己的公司。回想起过去的朋友聚会,张春梅印象中大伙儿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怎样把工作做好、怎样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及对未来的打算。 “跟我们过去相比,如今年轻的一代流动知青发展机会更多了,但他们普遍心浮气躁。”张春梅认为流动知青最忌讳浮躁,不该总有付出得不到回报的心态,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付出更有价值,“如果打拼了10年,生活状况还没有大的改善,那这个人的工作肯定是有问题的。” “1997年我应聘到一家公司的时候,老板问我要多少薪水,我说只要够租房、基本的生活费和路费就行,也就是一个月1000多元。但最终老板给我的工资高于这个水平,因为他觉得我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