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傍老族人数激增 凸显社会财富畸形增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10:06 人民网-市场报 | |||||||||
□本报记者 董颖 就业压力增大使许多富家大学生赋闲在家,“傍老族”惧怕挑战、脱离社会令人担忧。 就业难与不就业
春节刚过,又到了大四学生找工作的高峰。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发愁的一件事。可是就在不少学生慨叹就业难的同时,毕业生中的主动不就业人群却在悄然增多。这其中除了少数毕业生是准备复习考研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自愿赋闲在家,不仅没有参加工作的意愿,而且衣食住行全靠父母。 这一社会人群的出现引起了不少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负担。于是,“傍老族”这一称呼成为这一群体的代名词。 一位参加工作两年的大学毕业生告诉记者,她的同学中不就业的现象很普遍,现在两年过去了仍然有一些人没有走上工作岗位。谈到这些同学,这位小姐说:“其实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不愿意进入社会,再加上家里也养得起,就不急着工作了。也有一些人在父母的督促下报了一些课程,学学外语或者别的专业,也算是一种充电。” 与同学的评价相比,家长的心态就大不相同,一位“傍老族”的母亲提起自己的孩子时忧心忡忡,她说:“我儿子毕业之后就整天闲着,试着找了几个工作又高不成低不就,每天除了上网、煲电话粥,就是出去玩。看着他的同学们工作了一年多都有所成绩,我们真为他担心,可是他自己一点都不着急。” 不想找到找不到 据了解,近两年“傍老族”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记者从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今年应届毕业生的首次签约率在70%左右,在另外30%的学生中,至少有10%的人不打算在短期内谋职。而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向记者透露,现在高校的就业率普遍有一定水分。因为学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看得很重,所以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顺从学校的意愿签了就业合同,签完仍然在家呆着。如此算来,闲居在家“傍老”的高校毕业生比例还会更大一些。 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04年120多名毕业生当中,就有18人不就业。其中有少数几个毕业生准备出国,还有几个人根本就不打算在短期内谋职。记者了解到,“等几年工作会好找一些”是“傍老族”的普遍想法。 然而,记者采访了一些用人单位,发现接收单位对于“傍老族”这个特殊群体极不看好。“我们不欢迎‘傍老族’。”某公司老总孙先生表示,公司首先拒绝的就是毕业时不着急找工作,比较自由散漫的毕业生。北京地铁科研所人事部门的董女士告诉记者:“这类毕业生对找工作缺乏积极性,工作以后很容易拈轻怕重,不能吃苦。”她进一步解释说,大学四年应该早就做好了就业的准备,如果说有人想利用这段时间充电,那是没有自信的人;还有一些人是打算过一段时间出国留学的,先随便找个单位落脚,如果公司将这部分人招进,会带来人力成本损失。 财富畸形增长是根源 事实上,“傍老族”傍老也是有限期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才交流中心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几年过后,这一人群也会开始分化:部分“傍老族”可能会被送出国读书,或由父母安排就业;少数人会自己主动就业;还有一部分人也想找工作,但由于长期与社会脱节,再也不能回到职场。 不少学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傍老族”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社会财富畸形增长导致一些年轻人即使不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而且这些人从小养成挥霍无度的习性,仅凭工作后的工资不足以支付开销,所以索性在家花父母的钱。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樊平表示,“傍老族”通常家里条件都不错,依靠父母他们能继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傍老族”现象说明,社会中部分成员快速增长的财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整个家庭或家族成员生活方式的力量。他谈到:“这些人有机会、有条件、有资源选择职业,或者自愿待业。” 同时一些专家对此持相反态度,他们认为不应该对大学生“主动不就业现象”大惊小怪,这与工作本身不好找和大学扩招都有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易定红认为,“傍老族”的出现和日趋扩大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来说,名校学生的期望值相对较高,特别是本科扩招以后,就业市场提供的职位跟不上毕业生求职的数量,所以家里条件好的学生选择主动不就业的人就会增多。 那么如果“傍老族”中有人选择一直待业下去,结果会怎样呢?“如果家庭条件变化,或者父母教育子女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傍老族”也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适应社会竞争和社会生存环境。”樊平说,这不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是有可能加剧其所依附的家庭内部的价值观沟通方面的冲突。 《市场报》 (2005年02月22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