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黄金周异地消费多 短信诈骗搭节日消费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06:12 北京娱乐信报

  “尊敬的工行客户,您于10月6日10:23在武汉百货刷卡购物4876元。该笔消费将在结账日扣除,若有疑问请咨询027********”;“尊敬的农行客户,您于10月7日17:23在一百商厦刷卡购物1298元。该笔消费将在结账日扣除,若有疑问请咨询021********”。10月13日两分钟内,记者收到以上两条短信。

  近日有读者反映,国庆节后陆续收到诸如信用卡消费、招聘、中奖、汽车买卖、商品退税等内容的短信,特别是称在某地刷卡购物,要求确认的短信数量明显增多。由于国庆节期间,不少人都曾外出旅游、购物,有时候地点正好吻合,还真难以判断真伪。

  调查

  骗招出新 防不胜防

  虽然短信诈骗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相关单位也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各类警示信息,不少手机用户已经加强了防范意识,但是由于诈骗手段不断升级,还是令一些无辜群众蒙受损失,且数额不断升级。

  10月7日,在海淀学院路

五道口附近,一女士被“异地消费”短信诈骗16万元;8日,另一消费者同样因“异地消费”在朝外南大街被骗取37.5万元。与此同时,曾流行于台湾等地利用人们亲情欺诈的“绑架短信”也屡有出现:据某媒体报道,不久前一女士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儿子被绑架,并索要赎金。事主一时慌乱,甚至没想起来应该先给儿子打个电话,立刻按对方要求给对方的账号内汇入了3000元,结果被骗。

  骗成不多 骚扰招嫌

  面对这些诈骗性质的短信,大多数手机用户表示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直接删除。大多数手机用户表示,由于利用短信实施诈骗已被媒体屡屡曝光,用户们的防范意识多有所增强,轻易不会被这些短信所迷惑。然而虽不至于被骗,蒙受财产损失,但频繁接到包括诈骗短信在内的垃圾短信,也给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从事媒体工作的张小姐表示,去年十一期间她也收到过一条信用卡异地消费的信息:“当时着实紧张,赶紧给银行客服打电话发现是个骗局。现在再看见这样的短信我都会一删了之。”记者采访了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该名工作人员表示,张小姐的做法是正确的,收到这样的短信若有疑问一定要拨打银行官方的客服电话,而不要轻易相信短信内容,拨打短信上的号码,更不要按照对方的提示进行转账等操作。由于节日期间是消费的高峰,骗子也会利用这一时间段实施诈骗,消费者需要特别留意。

  解读

  难在短信内容无权监控

  对于短信欺诈运营商有没有监管措施呢?记者分别拨打了中国移动北京10086和中国联通北京10010客服进行咨询。两个主导运营商的回答基本雷同:如果是SP发送的“垃圾短信”,用户可以向运营商投诉,运营商核实后将进行相应的处理。但如果是通过私人手机号码发送的具有欺诈性质的短信,运营商是没有监控权的,消费者只能报警寻求法律帮助。

  《通信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项立刚介绍说,就技术层面而言,运营商完全有能力可以通过在通信平台上设置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捕捉敏感的关键词,继而实现屏蔽具有欺诈等不良行为的短信。比如通过设置地下钱庄、办理贷款、

中奖……敏感词汇为关键字,那么包含了上述字眼的短信就不会被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但是虽然在技术上完全可行,但是运营商本身并没有监控公众通信内容的权力,因此需要国家权力机构的许可才能实际应用。”

  机卡一体、实名制能治骗

  近日中国联通有消息称其已获得CDMA“机卡一体”经营牌照,并宣布将推动机卡一体CDMA手机在国内的发展。这对于短信诈骗这类现象也将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由于机卡一体手机机号与手机实体密不可分,因此对于涉嫌违法使用的手机号追踪起来更为简单。而违法者若要换号则必须更换手机,一部手机的成本比几元钱的电话卡号必然昂贵许多。

  即将正式推行的手机实名制同样是治理短信诈骗的手段。由于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非实名制的手机号,而这些号码大多几元钱就可以买到,因此相对于一笔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诈骗数额,投入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一旦案发,由于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骗子并没有留下任何身份证明,因此也为追查造成了障碍。而即使是目前实行实名登记的小灵通、全球通以及部分CDMA业务,也由于登记审核过于宽松,起不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推行手机实名制制约短信诈骗的前提是确保用户所提交身份资料的真实性。在制定相应实施细则时,充分考虑对于用户身份的确认,建立完善严密的信用体系才能确保手机实名制真正发挥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实名制若能顺利推行将发挥明显的效果,是对手机使用行为的有效约束。项立刚举例说,在实行手机实名制后,我国台湾地区“绑架短信”的数量下降了近一半,效果明显。  

  核心提示

  手机诈骗 防范有招

  面对名目繁多、不断升级、无孔不入的手机诈骗,您是不是感到防不胜防?记者特别咨询业内人士,为您支招。

  1.手机号码勿随意泄露

  一般我们会注意保护自家住宅电话的私密,慎重考虑告知对象。而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手机的号码相比之下可能就疏于防范。在有人询问当事人联系方式时,经常有朋友就会说:“这样吧,你记我一个手机号吧……”殊不知,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有可能就为日后的通信安全埋下隐患。

  2.预付费号,密码保留要妥善

  曾有报道,一

神州行用户手机不慎丢失,由于没有保留原始密码,挂失未能成功。数日之后,其老乡收到了失主旧号码发来的一条短信,对方称:自己现在手机话费余额不足,身上的钱又不够,请老乡帮忙购买一张100元的充值卡,将密码发送回来充值,事后再还钱。

  神州行、大众卡等预付品牌,由于不需要登记用户身份资料,密码是唯一能够证明用户对此号码所有权的凭证。在办理报停号码的时候,务必出示密码才能办理。因此预付费卡的用户应注意妥善保存密码资料,在开通号码后,尽快把初始密码改成自己设置的号码。

  3.未接来电谨慎回复

  您是否曾经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呼叫时间极短的未接来电?这很有可能是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表面上看是普通的手机号码,实际是不法分子私自设置的自动语音呼叫系统,或者是某些SP冒充“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发送的违法短信,回复后即被认为是定制了某项业务。

  4.适当运用手机版杀毒软件

  鉴于通过手机实施诈骗和手机版病毒的传播,一些杀毒软件厂商已经推出手机版杀毒软件,并具有一定的防毒、杀毒、屏蔽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的功能。

  (信报记者 廖奇 实习生 王博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