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有抗奶混杂无抗奶:莫把鱼目当作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16:09 新浪财经

  青凝

  “有抗奶”混迹“无抗奶”

  2006年上半年的一项检测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上竟然仍有50%左右的牛奶存在抗生素残留超标。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当前我国“有抗奶”和“无抗奶”同时在市场上并存,甚至同一品牌在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乳品也出现“有抗”和“无抗”混杂的现象,这无疑使消费者很容易产生迷惑甚至误解,以致无所适从。

  原来,在不规范的乳品企业中,对原料奶进行“无抗”检测只是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的手段,而不是出于保障消费者乳品安全为目的:抗生素不超标的生奶做酸奶、其次做液态奶、最差的做奶粉,这几乎成为通行的做法。这也是我国为何出现市场上同一品牌“有抗奶”“无抗奶”混杂、“局部产品无抗”混淆消费者认知的根本原因。

  据专家介绍,乳品的检测指标有很多项,仅安全指标就包括细菌数、体细胞、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八种,抗生素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项,但在国际上却是必备的一项。

  专家指出,“无抗”是我国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FDA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不允许生产及出售抗生素含量超标(大于5ppb)的乳制品,此后欧盟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纷纷立法控制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

  正值即将“临产”的“无抗奶”新国标引发消费者高度期待之际,光明乳业正式公布了 “全部产品无抗”战略的最新进展,向全国消费者郑重承诺:光明旗下所有乳品均已实现全部“无抗”化生产,并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其它安全标准;同时向业界发出倡议,倡导更多的同行都能早日实现“全部产品无抗”,尽快结束当前市场上“有抗奶”、“无抗奶”混杂的局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安全乳品。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我国目前仍尚未正式出台关于“抗生素残留”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诸多乳品企业缺乏“无抗”生产的外部压力,在连绵的价格战和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上涨的双重夹击下,实施“无抗”生产还要增加更多的检测成本、收购成本和管理成本,企业更缺乏主动生产“无抗奶”的动力。同时,基于中国奶牛养殖模式中,散户约占70%左右,奶牛养殖环节的抗生素滥用情况却并未得到改善,相反的是,基于奶牛耐药性的增强,后继治疗不得不加大用药剂量,由此恶性循环,生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浓度越来越大,导致市场上的“有抗奶”鱼目混珠的现象依旧突出。

  只要“珍珠”不要“鱼目”

  新浪网当前正在进行的一项“有抗奶”消费调查显示:有96.46%的人已认识到长期饮用“有抗奶”会危害身体健康,表示“无所谓”和“不会,没关系”的人仅各占1.77% ;对于“有抗奶”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有65.49%认为是“相关法律的缺失,企业没有法律约束”, 14.16%认为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有抗奶的危害”,13.27%认为“无抗”成本太高,4.42%的人认为是“技术含量太高,企业难以实现”,只有2.65%的人认为是出于“维护中小奶农利益 ”。

  怎样才能把鱼目混珠的“有抗奶”真正从餐桌上“驱逐出境”呢?新浪网调查显示,有73.89%的参与网友认为保证奶源安全“无抗”应该靠“国家强制立法”,有15.49%认为要靠“行业自律,企业对消费者负责”,10.62%的人认为应该靠“消费者提高认识,靠市场杠杆选择。”

  时下《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已修订完毕即将出台,《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相关国标也在修订过程中,届时“有抗奶”将被列入违法范畴遭遇死劫。但在新国标尚未出台之前,只有依靠行业自律和企业良知,依靠人们自身不断提高乳品消费知识,认真辨别“有抗奶”,用“嘴”投拒绝票。

  虽然我国现行国标中依然对“有抗奶”报以“宽容”,但值得安慰的是,已有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乳品企业开始提前与国际接轨,以光明为例,它推行“无抗”生产已有4年多,奶源有90%来自规模牧场和集中挤奶,并规划用一年左右完全取消收购散奶,所有原料奶均经过国家标准TTC法、美国FDA标准Snap法、欧盟标准E50法这“三关检测”。正因如此,光明才得以在业内第一家实现“全部产品无抗”,让国人放心消费。此外,光明还借鉴了欧盟的“农产品标识”制度,在新包装上启用了两片绿叶层叠的“无抗”标识,让百姓一眼就能辨别,使乳品安全消费更趋简单明了。

  随着新国标出台日期的邻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乳品企业加入“无抗”大军,也不排除有打着“无抗”旗号“浑水摸鱼”的不法厂商。消费者要想提高放心喝奶的安全系数,还要多留点心眼,要想推断企业在“无抗奶”上是否存在欺瞒误导的行为,可以从生奶来源和检测成本两个方面对企业进行侧面了解验证。

  据专家介绍,通常而言,来自大规模养殖奶牛场的原料奶质量相对最好,其次是奶牛小区,质量相对最不稳定、最难控制的则是散户。如果乳品企业的原料奶主要来自“规模化养殖、机械化挤奶”,那这个品牌的“无抗奶”可信度就相对更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凡是收购散奶的都无法生产“无抗奶”,人们还可以通过了解企业投入的抗生素残留检测成本来佐证: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品牌的牛奶销量很大,而“无抗”检测费用却相对很低,那就说明其“无抗奶”可能存在部分欺诈的嫌疑,消费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误把“鱼目”当成“珍珠”哦。

  随着“无抗”新国标出台日期的临近,我国乳品消费现状有待从“局部产品无抗”升级为“全部产品无抗”,这意味着:无论你选择哪一个品牌,它在全国市场上的所有批次、所有品类都能保证是“无抗乳品”。届时,每个消费者应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只要“珍珠”不要“鱼目”。(来源:女性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