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延年
春耕来临,农药质量问题是当前广大农村消费者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当前困扰农药市场并亟待规范的有以下问题:
一是农药包装中的虚假宣传行为。当前,农药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品种繁多,五花八
门。包装中带有虚假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内容,比比皆是,令
人堪忧。其表现有二:一是绝对化用语,含有不科学和表示功效的断言,如“红黑蟥杀绝”、“蚜螨斩尽”等;二是无限延伸使用范围。据无为县城东工商所在市场巡查中发现,山东某化工厂生产的“蚜螨双击”20%%可湿性粉剂,其包装袋上称广泛用于棉花、油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事实上,该农药仅限用于苹果树。
二是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农药对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着重要作用,假冒伪劣农药不仅起不到防治作用,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农民陈某反映,他从个体经营户处买了80%%乳油敌敌畏(后经检测属不合格产品)1件,喷施在70亩桑园的桑叶上,20天左右采摘该桑叶喂食46张幼蚕,导致养到四龄期的幼蚕因慢性中毒全部死亡。
三是农药售后服务指导不力。农药售出时,经营者有义务对农民进行用药指导。但调查发现,部分经营者提供不了售后服务,加之农村大多数农资经营属个体经营,业务素质较低,他们只管卖农药,基本不提供售后服务。本来农药质量没有问题,因指导不当,造成农民损失的情况并不少见。去年无为县白茆工商所查处了一起该地某农户因使用除草剂指导方法不当,致7.2亩油菜枯死一案,厂家赔偿农户1200元。
四是未严格按照要求用药导致损失。农药产品说明书一般对施用对象、用药时机、浓度、用量等都有严格规定,一旦用药错误,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去年,某农民购买了农药用于8亩棉花,虽然按照说明书的比例正确勾兑了农药,但由于没有计算好棉花的实际面积,把套种的总面积当成了实际面积,结果因施用量过大导致大幅减产。
为实现“打假护农,保粮增收”目标,依法管理农药市场,工商等执法部门要依据《农药管理条例》和《安徽省农药管理办法》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扼制假劣农药流入市场,同时号召商家诚信经营,实行农药“自查自纠自报”召回制度,并加大对经销伪劣农药案件的处罚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