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本落入骗子囊中 老年人遭欺诈事件愈演愈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08:13 人民网-市场报 | |||||||||
“棺材本”落入骗子囊中 近来,老年人遭欺诈的事件屡有发生。11月8日,记者在中消协了解到,他们刚刚接到江苏的一个老年群体的集体投诉,据说这群老年人被当地一家老鼠会性质的公司欺骗,那些参与传销的老年人不仅自己的钱财被骗,还牵连了不少亲朋好友。虽然媒体不断披露这类牵涉面广、手法近似的案件,但老年人遭欺诈的事仍愈演愈烈。一种曾标榜为“建设森林银行
在内蒙古乌海市,一伙人自称是“北京生命之光老年健康服务中心”的人,从10月21日开始,每天早上7点就在当地影剧院举办讲座,向老年人宣传他们代理的20余种医药保健品,到场者只需先交一部分押金就可免费领取赠品,之后再退给押金。第一次、第二次,领到赠品的老人们的押金都如数退还,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押金也涨了起来。从10月29日起,这伙人又相继推出了多功能“活氧机”和“保健金腰带”,并分别收取了500元、300元的“押金”,承诺5天后退款,然后就逃之夭夭。 在街头遛弯儿的退休职工赵老先生用手指点着告诉记者,老人喜欢早上到公园或街头绿地活动筋骨,现在这些地方就成了一些不法商人进行游说、吹嘘夸大自己产品的“最佳”场所。果然,不一会儿,有位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走到不远处的一位老大爷身边聊起天来,随后还拿出一份表格填写,之后又开始接近另一位老人。赵老先生断定:一定又是卖什么饮水机,说是喝了他的水包治百病,邻居已经有不少老人家花了冤枉钱。记者上前去印证,果然是这样。 为什么受骗的总是老人 中消协负责投诉咨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工作中常见的投诉之一就是在小区内免费为老人体检,推销保健器材或保健品,老人们很容易被打动,平时节俭的他们这时候出手很大方,至少都在千元以上,等明白上当了也已无力挽回。 据调查发现,受骗老年人中退休工人、知识分子都有,年龄从50岁———80多岁不等,有的甚至还曾担任单位领导,不少还是具有高学历的退休教授。一位受过骗的老教授恳请记者提醒老年朋友,不可轻信那些专门“高薪招聘中老年人”的招聘广告,那同样是陷阱。 有关人士分析,老年人自身的一些弱点是老年人屡屡受骗的一大原因。老年人对社会事物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弱,防范意识薄弱,好贪小便宜,容易被“分红”、“高回报”迷惑。采访中消协有关人士一再强调老年人应切记一句老话:天上不会掉馅饼!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维民认为,老年人往往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对眼前的新变化作出判断,出现新问题时不能作出正确判断。比如,不少老年人认为“只要签了合同,有公章,就可靠”,却不知道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合同”均属无效合同。工商部门人士提醒,营业执照仅仅是企业的市场准入证,不能保证其进入市场后的行为都合法。 骗老现象应引起关注 虽然老年人屡遭欺诈,但被访的老人们大多表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接受过维权方面的教育和警示。被老人投诉的公司大多假注册、搞非法传销,要取证并不困难,但经常的情形是:消委会认为合同纠纷应双方协商;工商部门认为欺诈行为归公安管;公安认为经济合同纠纷要上诉法院……据了解,在众多类似的骗局中,投诉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无法挽回损失,因为如果仅仅按合同纠纷去处理,充其量只是解除合同或撤销、变更合同。有关专家为此呼吁,成立专门解决欺诈老年人问题的机构,帮助那些与社会脱节的老人们。 老人频频被骗已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有专家表示,社会服务跟上了,老人就不会再为自己的养老心烦,诈骗分子也就无机可乘。 也有建议说,对那些目前无法认定其诈骗,但有嫌疑的公司、组织等,可由当地老龄委根据老人们的反映、投诉发布“黑名单”,提示其他老年人注意。 本报记者 赵秀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