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曝光台 > 正文
 

品牌信誉时代渐行渐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 08:00 经济参考报

  知名度并非企业家们的最后港湾

  一个时代总是在前一个时代的繁盛期开始孕育。当中国企业满怀热情为自己的产品争取知名度的时候,品牌信誉管理的诸多课题已经等在名牌的入口。这让那些原以为知名度是最后港湾的企业家们忽然面对信誉危机的风浪而手足无措,不得不重新扬起风帆,为品牌遮风挡雨。这预示着市场竞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质量管理时代为竞争奠基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全面质量管理到90年代末的名牌战略推进工程,短短的十几年,中国市场经历了质量管理时代和名牌发展时代。质量管理时代以轰轰烈烈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为标志,以全民质量意识的整体大幅度提高为结果,将中国市场推进到以产品为核心的竞争时代。质量时代,市场关注的焦点是:产品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生产,那些标有知名商标的产品是否真实,购买廉价的产品具有多大风险等等。可以看出,质量时代的核心是市场的安全。按马斯洛学说来划分,属于市场的最基本层次的需求。质量时代最突出的贡献当归结为全社会对标准的认可与奉行。技术、计量、检验等名词,在企业生产、产品销售、市场流通中随处可见,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成为市场流通中的硬杠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不再将国家标准作为产品宣传的卖点,而且,国标也不再是高于其他标准的宝贝。恰恰相反,一些优秀企业已经将自己的标准升过了国家的水平线。

  名牌发展时代功过同在

  在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过剩经济很快成为中国企业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卖出去是硬道理”也成为企业家的必诵经。于是,中国市场进入提高品牌知名度的的名牌发展时代。这一时代以举世瞩目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为标志,以一大批名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为结果,将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推进到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主要动力的市场竞争时代。

  名牌时代,中国企业刚刚从“皇帝女儿不愁嫁”“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幸福时光,进入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商家越来越难伺候的尴尬日子。“活下去是强者”“升起来是太阳”这些亚洲经济危机期间流行于市场上的口号,虽然过于直觉化,但也清晰地反映出过剩经济初期商家挣扎的心态。因此,名牌时代不可避免地带着“卖出才是硬道理”之类的浮躁气。这种浮躁表现为:过分包装,有名无实。制造噱头,炒作热点。无中生有,制造名牌。追名逐利,热衷虚名等等。

  从市场的角度看名牌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名牌作为市场流行的一种通俗的定性的说法,是否可以固定为一个名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如果用行政权力将品牌知名度(即区域覆盖)界定为行政级别,如国家级名牌、省级名牌,是不符合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的。且不说评比的办法是否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合理性,单就名牌产品被命名之后的市场效应及造成的导向,就容易造成影响正常竞争秩序的效果。

  品牌信誉时代呼之欲出

  从市场现象看,中国市场近年来知名企业的知名品牌不断面临丑闻事件的纠缠,导致市场大幅萎缩,甚至是品牌消亡,企业破产。严峻的现实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名牌是否是市场的“东方不败”?名牌内涵是否仅仅是品牌的知名度或关于知名度的称号?为什么名牌产品的质量问题或名誉问题甚至是微小的瑕疵更容易成为市场的众矢之的?社会对于那些相对优质的品牌为何更缺少宽容?这些问题的解答只能求助于一门新的学科——品牌信誉管理。品牌信誉管理进入市场并逐渐为企业认可和接受,标志着品牌信誉时代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是催生品牌信誉时代的最基本要素。全球化使所有品牌进入同质竞争时只能以品牌背景为区别要素。这种背景差别就是信誉指数的高低,其中的内含十分丰富,在国际上已经开始研究,并正在学科化。信息网络化为品牌信誉的基本信息的畅通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品牌信誉管理使市场关注竞争主体的全部行为,并将对其行为的综合评估与对其品牌的评估相结合,最终影响到对其品牌的取舍及其利润的获得,其导向是企业社会效益影响经济效益。

  市场秩序的必由之路

  品牌信誉管理全面超越了质量管理和名牌发展的层面,是将企业作为利益主体,利用经济杠杆对社会责任进行制约的高境界的社会管理。它包括企业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对税务的诚信度,对环境保护的态度,通过产品生产、售后服务表现的对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的满意度忠诚度等等。品牌信誉管理是市场经济秩序走向良性运转的根本性的管理方法。它的突出特点在于让企业这个利益主体将利益最大化的关注点从产品转移到企业自身的社会行为和形象上,将社会目标与企业目标在利益点上一致化。企业的经营不仅要考虑利润,还要考虑社会责任;不仅要考虑市场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

  发展前景决定论,源自近20年企业无形资产市值的大副提升。根据美国著名品牌信誉学家查尔斯。福伯恩教授的统计,世界企业无形资产市值占整个企业资产的比例由1982年的38%提高到1992年的62%,再到2000年的85%,其中最典型的是“可口可乐”,其全球总资产为1500亿而有形资产总量为160亿,这说明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市值占总资产近90%。由此可见,信誉已不仅是声誉、形象、观念问题,而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企业的管理问题。品牌信誉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形“虚”价“实”,以无形胜有形。加快研究包括信誉创建、维护、巩固、提升、修补(危机管理)的一整套的品牌信誉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发展、引进和维护企业品牌信誉管理系统方法,对创造和维护中国名牌企业的信誉,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市场价值。(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