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假黑手伸向南京路步行街 安居乐业三年有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 15:03 民主与法制时报 | |||||||||
2004年被称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年”。按照中国政府的承诺,中国将大力推进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建立起有效的制度。 2004年底,“两高”对知识产权法作出司法解释,将假冒注册商标罪等4种犯罪行为刑事制裁的门槛大大降低。
2005年初,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向媒体公布了2004年侵犯知识产权“十大案件”,其中就包括:上海松江区一窝点假冒“阿迪达斯”注册商标案、扬州苏鳄服饰公司假冒“鳄鱼”注册商标案。 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9月到2005年8月,由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本报特稿/实习生 杨清平 记者 侯劲松 不知从何时起,凡是到上海来的外国人大多会选择襄阳路一游,带一些假冒的LV、CHANNEL和盗版碟片回去,襄阳路服饰市场日渐成为上海假冒名牌的集中地。2004年底,工商部门对襄阳路市场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假行动,在严打整治下贩假势头渐弱。 但近日,记者接到读者反映,素为上海商业街之首的“十里南京路”上,贩假气焰却日渐高涨。南京东路步行街,有史以来一直是上海、乃至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每日客流量数拾万计。无数的外地、外籍游客都争相赶来一睹她的芳容,可现在大多数游客都会被“叫卖声”一路骚扰,游兴大减。 步行街上“叫卖声”不绝于耳 周六下午两点多,据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记者随意走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一路上多次被人问及“走私名牌要吗”,他们中多为一些身穿运动服操外地口音的男青年,有些甚至看上去身材瘦小,似乎尚未成年的样子。 他们的“叫卖”对象基本上是年轻人和“老外”,先试探性地询问对方“走私的NIKE鞋、ADIDAS包要不要”,有的还会拿着目录来推荐,抑或手持名片向人介绍。若见你有意,便称“就在前面不远”,要求带你去看货,如果被“盯”上的是女性,他们很可能还会“体贴”地向你保证,“不用怕,这是南京路,周围都是警署,我们不能拿你怎么样的”。 记者观察发现,这些人往往以“家”为单位,盘踞在固定的地区活动,同一地区的人互相熟知,在“拉客”间歇还会聚在一堆聊聊天、歇歇脚。而各家之间,似乎也默守着“江湖规矩”,绝不侵犯他家地盘。整条南京路步行街上,就明眼人看来,至少也有三、四家是做这买卖的,每家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多人。 为进一步调查,记者假装购物的路人,在一个“据点”附近缓行闲逛,希望“运动服”们能主动搭讪要求引路看货。可谁知,一段数十米的马路来回逛了几圈,即使与他们擦肩而过,都未曾有人“中意”记者。甚至有一次,记者一边谈论着要买一双名牌运动鞋,一边随着人流向他们走去,眼见着前面的几位都被询问了,心想有戏,可真到了跟前,硬是把记者“跳”了过去,叫人纳闷不已。想想平时最烦逛街被人无故“拖住”,今天送上门来,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倒不“吃香”了。 为避免引起怀疑、身份暴露,记者只能钻进一旁的麦当劳,待足了一个小时后,再度出击,结果仍然事与愿违,好像事先约定了一样,愣是没“鱼”上钩。看着身边陆续有人被带走看货,心里还真不是个滋味。 小径通幽老房子里藏“花头” 数天后的三八妇女节,下午3点左右,记者兵分两路,在南京路兄弟鞋廊门前佯装等人,守株待兔。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便有一染着“黄毛”的男青年上前打探。 “名牌要吗?走私的,耐克、阿达的,都有!” “是真货吗?” “当然是真的,走私的呀!要是假的,到时候拿来我退给你!” “在哪儿呢?有专卖店吗?” “不远,两分钟就到了!走私的能明摆着吗,就在这商店后面!” “黄毛”见记者还有疑虑,便手指前方不远处的一对情侣说:“你们看,他们也是去我们那儿的,旁边那个穿运动服的也是我们的人!你们怕什么呀,南京路上,我们能把你们怎么样啊!”果然,年轻情侣身旁走着另一个“运动服”,正殷勤地一边引路一边“套近乎”。 紧跟着前面那队人马,记者在“黄毛”的指引下,踏入了鞋廊隔壁的南非钻石专卖店,穿过商店的后门,七拐八弯地来到天津路一条老式里弄,还真不得不佩服他们能找出如此捷径,使原本要饶个大圈的路线变成了“两点一直线”。 伴随着一声“叮咚”,一间石库门房子的大门洞开,记者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约莫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堵墙边放了一个大落地衣架,上面挂满了各款著名品牌的运动服,有NIKE、ADIDAS,也有PUMA、REEBOK等;衣架上方则是几款运动系列背包,同样也是趾高气昂地“顶”着NIKE的“勾勾”。其余两堵墙上则分别悬挂了七、八排名牌运动鞋,上面放不下了,就连地上高高堆起的鞋盒上还各自摆放了几双,大约有六十来双之多。店内的老板娘还挺会做生意,根据记者的要求不断地推荐着,又是劝你试穿,又是夸鞋质量好、还耐看,最重要的是告诉你:专卖店的价格跟他们的价格没法儿比,千把块的新款在这儿三四百元就可以拿下。 当记者提出想看看皮包时,老板娘便将记者引进里屋。同样差不多大的房间里,左侧摆满钱包及皮带,右侧全是闪亮的手表和珍珠项链,另外两面则是上下多层挤得满满当当的皮包,女式男式,应有尽有。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儿所有的商品都是世界顶级品牌的,GUCCI、CHANNEL、ARMANI、ROLEX等等,可谓琳琅满目,每一种都不下百件。 老板和老板娘还自豪地告诉记者:最上面这一排“养眼”的包包都是意大利进口的本季新款,就算在意大利本地也才刚刚上市;而那些感觉质地还不错的钱包则是借了名牌效应,仿冒的,但也绝对是真皮,做工都很精细,专卖店里要几千元,这里只要两三百元;至于那些手表和珍珠项链,都是用来“斩”外国人的,老外就喜欢那个,有人一买就是三四十块表呢。 里屋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秘密,就是一个小小的监控电视机,每次门铃响时,都必须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那方寸之内,老板娘才会前去开门迎客。也就是说,门口早已被按上了摄像头,难怪应门如此神速,原来根本无须有所顾忌。 大约呆了半小时左右,记者以“不称心”为由推托离开,在经过门口的时候,记者抬头瞄到隐藏在老房子侧顶部的摄像头,火柴盒大小,诡异得很,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 “黄毛”在送记者回南京路的途中,还在不断念着“生意经”,希望记者下次来还是找他买东西,因为是走私的名牌,价钱可以再谈谈,对他们来说也就是个赚多赚少的问题。并且炫耀道:“我们店在这儿都开了三年了,每年可以逃掉100多万的税收,跟警察什么的都有关系的,还怕谁啊!生意好得不得了!”的确,在记者呆的近半小时里,门铃响了至少有五次,其中一次还迎进来几个外国人,嚷着“I like watches”(我喜欢手表),便直奔里屋。 精心比对假名牌初露“马脚” 凭着对刚刚手中还拿着的“名牌”NIKE鞋的记忆,记者赶往一家NIKE360度专卖店,想一睹真正的2005年最新款AIRMAX究竟是何“芳容”,出乎意料的是该店居然还没有该“最新款”,专卖店店员甚至都没听说过,就算是NIKE的中国官方网站也寻不到她的“芳踪”。 说到真伪问题,专卖店店员也认为“很难说”,可以看做工是否精细,尤其是那个著名的商标“勾勾”;可以看鞋舌上有没有清楚明确的鞋码、产地、生产日期、独一无二的编号及防伪条形码;还可以看皮质和颜色等,假冒的名牌往往无法和同一系列的真品拥有一模一样的皮质、颜色。但再具体而言,店员同样只能告诉你“我们这行做久了才看得出,凭空也没法讲清楚。” 无奈之下,记者惟有将这款“2005AIRMAX”与NIKE其他系列的普遍特征做比对,结果发现:真假名牌,细节之处显端倪。 虽然做工挺精细、又清楚标明防伪标签,就连鞋底的“勾勾”、AIRMAX和NIKERUNNING网址都清晰可辨,但根据店员的说法,正宗的NIKE在鞋底标的是“MAXAIR”,而非“AIRMAX”。 此外,先前那位老板为证实所卖为正品,特意将鞋盒取出,指点记者看盒上的一组编号,声称这是正品所独有的。然而,记者却未在专卖店的鞋盒上找到这样的一组编号。而且,据店员所述,NIKE的鞋盒一般不是翻盖式的,就是抽拉式的,根本没有“老板”所展示的盒与盖可以分离的鞋盒。看来,制假与贩假的老板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最后,专卖店店员还告诉记者,就NIKE而言,最低只可能打到七折,低至三四折的就肯定是假冒的,没有一家店可以拿到这样的价格,所以,分辨真伪,看价格也是个门道。 但经历了那么复杂的一个过程,记者感到:无论哪个门道,对一般消费者来说,要辨别真伪还真不容易。 主管部门多方联手假冒名牌屡禁不止 步行街上,张小泉刀剪总店旁的一条弄堂内,南京东路工商所就坐落在那里,记者于是走访了该所的朱所长,希望他能就此类贩假现象提供一些掌握的情况。 据朱所长介绍,对于隐藏在老式居民区内的贩假现象已有所耳闻,他们运行了一项长效的管理机制——红盾维权进社区,即在社区设立维权联络站,指定联络员负责定期向工商所反馈社区情况,并且邀请工商、质检、消协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社区开展维权讲座,增加市民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协助社区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工商部门。但朱所长也向记者指出,此项管理机制并非仅仅针对贩卖假冒名牌,而是针对所有隐藏在老式居民区内的非法经营窝点。 当被问及是否接到过居民举报时,朱所长称:在过年之前就接到群众举报,去“打”过一次,但是很遗憾,他们不肯开门,工商部门限于权限,不能“破门而入”,要打击还只能联合公安部门共同行动。当然,在去年的两次联合行动中,也是有所奏效的,只是现在又有所抬头,死灰复燃了。至于到底应该由谁牵头开展此项工作,所长却含糊其辞,说目前情况他也不是很清楚,要记者到上级单位工商分局去采访。 那么,现在南京路上的情况到底谁才清楚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南京东路步行街所属的龙泉社区,正巧遇上社区民警小丁与居委干部姜某,他们两位对社区工作相对比较熟悉。据他们介绍,居民反映贩假窝点藏匿社区已有两三年的历史,目前他们已掌握的就有两家,其中一家就处在居委会隔壁的弄堂内。去年5月和今年过年前,工商、公安和质检部门曾两次联合专项整治,其中一次还抄出了一面包车的假货,全部予以没收。但一般贩假者都只把这里作为门面招揽生意用,仓库往往另匿他处,所以这样的损失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也无法对他们加大处罚力度。何况,更多的时候,社区只有采取间接的方法来影响贩假者的“生意”,比如,管理外来流动人口或劝导房东不要借房子给贩假者等等。社区民警其实也有他们的无奈,虽然他们有权制止违法犯罪,但对于假冒名牌,他们并没有实权可以定性,因此,也只能借消防隐患之名罚款2000元,眼瞅着贩假气焰日渐嚣张,干着急。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唯有多方联手,才可以彻底瓦解违法贩假;但工商在等公安“破门”,公安在等工商“定性”,不知不觉便形成了一个互相等待的真空态势,这才使贩假者们有了可趁之机,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贩假生意一石激起“千层浪” 读者反映,老式居民里弄本就相对拥挤,隔音、安全等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可想而知,住在这样一个贩假窝点旁会是怎样的情景——一大清早才起床,各种各样的“顾客”就已被带上门来,轮流参观你刷牙洗脸,甚至倒马桶;午间时分,家家忙着张罗午饭,持续不断的人流被引进狭小的公用厨房,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更显拥挤;半夜十一二点,好不容易伴着讨价还价声入睡,冷不丁的“叮咚”声会突然响起,叫人惊出一声冷汗来。更别提每天不下几十次的门铃声和各色人等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走马灯似的穿梭,有的窝点至少可以有四五条路线可以通达。 据说,还有为了方便晚上顾客上门,从家里拉了几根电线出来,灯泡一路照到弄堂口的窝点。更又甚者,在门口按了摄像头,把隔壁邻居家照了个透彻,一些时日下来,居然连人家家里常来往的亲朋好友都大概摸清楚了。 猖獗的贩假现象使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中国入世后,承诺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接轨,可这样的现状无疑是对我们美好形象的一种嘲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