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曝光台 > 正文
 

汽车消费投诉增幅第二 “三包”有望上半年出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 09:41 经济参考报

  “3·15”又如期而至,消费者投诉与如何处理等诸多话题再次成为热点。近日,一份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4年全国投诉情况汇总》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全年质量投诉当中,汽车类投诉个案同比上升了31.6%,位居消费品类投诉增幅第二位。中国车市在经过近三年的快速增长后,随着私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汽车类消费投诉也同样直线上升,使得轿车在逐渐变为一种大众消费品的同时,也遭遇到用户对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广泛关注,中消协的统计数据,正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

  质量与安全是投诉焦点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质量、安全、售后服务等是当前汽车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

  据统计,去年占到总量70.5%的汽车投诉是质量方面问题,比2003年上升了32.9%。质量问题包括发动机有异响、大梁断裂、油管漏油、刹车跑偏、离合器不分离、车门车窗裂缝漏水等。这些明显的质量问题都让消费者头痛,而有些不那么严重的问题就更让车主有苦难言了。因质量问题而投诉的汽车消费者,其拥有的车辆多数已经过了厂家保修期。由于不在保修期内,用户维修费用大增,若是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还会给车主带来更大的损失和困扰。

  在统计中,汽车安全问题的投诉比例上升了66.4%。不少面市的产品存在着种种设计、制造上或质量上的隐患。而汽车安全问题出现后,能够对此实施召回政策的厂家并不多,许多中小型的汽车企业限于资金实力和技术等各方面原因,不能承担对消费者权益和安全有所保护的社会责任。

  有关汽车售后维修服务质量问题同样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现在不少修理厂服务水平低,维修人员素质差,往往车主在反复修理之后仍然没有排除故障;而一些维修厂家则使用低档零配件冒充高价零件,收费标准各地不一,价格落差很大。

  此外,消费者对涉及到有关车险、停车、洗车等方面的投诉也日益俱增。中国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去年收到的全国5247起书面信访件中,在财产险方面,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纠纷急剧增加。经销商在车贷险中与保险代理人相互串通,使消费者掉进车贷险黑洞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日常用车环境中,消费者对一些洗车场、停车场违规抬高收费标准的行为极为不满,并向工商部门进行了投诉。

  消费维权举步维艰

  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如果对汽车质量问题处理不当,会给用户带来财产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因此许多用户对汽车的质量问题非常敏感。近期最为引人关注的与汽车质量问题相关的就是今年1月9日发生在杭州的“雅阁事件”,汽车质量与汽车安全问题又重新被提到首要关注的位置。

  在目前国内汽车消费纠纷案件中,依然存在不少解决的难点,使得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困难重重。首先是举证难,一旦发生车祸,消费者缺乏必要的手段来证明是因为车辆本身的问题造成车祸发生。而车辆质量检测的现状多数是由生产厂家进行检测工作,这样的做法使得消费者往往会对其公信力有所质疑;其次是鉴定难,目前国内检测机构少,有的技术标准或设备缺乏,不能承担事故车辆或进口产品的检测。由于责任认定、检测都存在困难,加上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与经营者发生争议时很难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再次是索赔难。在消费者的购车款里,除了净车价款外,还包括了保险费、车辆购置税等。然而从生产厂家的角度看,保险费和车辆购置税都由厂家代收的,保险费的金额支付给银行,车辆购置税则上缴国家税收,汽车企业并没有得利,因此不应该赔偿。

  消费者倾尽积蓄购买汽车,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却得不到保护,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当汽车出现重大问题时,消费者往往求助无门。而消协也只能根据《产品质量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进行调解,最后调解不成,消费者要想维护自身权益只能向法院起诉。但这种官司,不仅费时费钱,而且最终结果十有八九会败诉。

  售后服务良莠不齐

  尽管我国汽车行业在售后服务方面已经开始改进,但整个市场良莠不齐,缺乏完善的渠道网络,专业人员匮乏,尚未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汽车业,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我国汽车厂商要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外汽车产品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汽车服务市场的竞争。与国外相比,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差距在于服务这一块。目前,国内售后服务热的温度和广度并不够,某些宣称售后服务到位的厂家说得温馨可人,做起来却寒风袭人;一些厂商则把这种售后服务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促销时发表“无所不包”的宣言时,忽视甚至没有想到要向普通消费者兑现自己的诺言。种种现象都显现出一点:理念的落后。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需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现在不少消费者总是将眼光盯在购车成本上,而忽略了使用成本。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若将购车、用车、维修作为一个单位,费用分配将会是10%用于买车、30%用于使用、修车要占去60%。应该说,购买汽车行为是一时的,而使用汽车却是终身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车时,除了要看价格、品质、品牌,更应注重该汽车企业的维修网点多少、服务质量、配件价格等因素。消费者应该清楚一点:你有权选择维修站,而它无权选择你。

  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解析汽车消费中出现的争议,可以发现由于消费者、商家、厂家对于售后服务达不到三方的期望值,因误解产生投诉已不是少数。来自各方“3·15”维权新声音显示,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消协声音:“3·15”需要更多沟通。据消协人士介绍,许多投诉的产生,最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与商家、厂家缺乏沟通,这种投诉的真正受害者往往是品牌本身!“3·15”的本意是捍卫消费者的权益,但是,如果消费者没有从沟通的角度来使用这个维权武器,一旦滥用,本可避免的“维权事件”将层出不穷!消协负责人指出,“3·15”同时还维护商家和厂家的正当权利。

  商家声音:协调≠不作为。消费者对商家的投诉有些是因为误解产生的,产品出现问题后,因为售后服务中维修、保修由厂家负责,消费者找到商家时,商家正常的解决程序往往被消费者误解为“踢皮球”,事实上,商家在与厂家积极协调的基础上对于厂家无法解决的情况,商家都会当仁不让为消费者解决,然后再与厂家进行调解。对于消费者的误解,不是制造者的经销商显得十分无奈。

  厂家声音:终结误解=终结投诉。厂家认为,如果双方沟通到位,许多投诉将可避免。他们呼吁,消费者在购买轿车产品时,一定要重视售后服务中的各项内容,同时了解厂家处理问题产品的程序和周期,如果双方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产品出现的问题,一起合力解决的话,频繁的投诉将有可能大大减少。

  “三包”有望上半年出台

  汽车作为大件特殊商品,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斥在商品“三包”规定之外。我们经常看到,当消费者提出退、换车要求时,厂家和经销商却明确告诉消费者,只保“修”,而不包“换”,更不包“退”。任凭车主在修理厂、厂家、商家之间跑断了腿,说尽了好话,也无济于事。难怪有消费者感叹:买车不易,换车、退车更难。而汽车“三包”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让人望眼欲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从“特殊商品”转变为普通消费品。特别是近几年,汽车已迅速驶入普通百姓家庭,这就要求我们的消费政策尽快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要求,汽车“三包”的实施确实迫在眉睫。不仅具有强烈的规则意义,更是一种民心所向。去年12月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汽车“三包”草案),正式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据可靠消息,汽车“三包”政策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

  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无疑会为用户带来更多的实惠,使得消费者便于维护自身权利,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汽车投诉纠纷和维修等难题。但一纸“三包”条文真能成为消费者的上方宝剑吗?恐怕这里还需要多方的艰苦工作和长时间的努力。(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