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小贴士 > 正文
 

就医指导:CT造影剂也会过敏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 16:57 大洋网-广州日报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身体还比较好的中年人,一个多月前在做增强CT检查冠状动脉的过程中,注射造影剂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虽经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什么是增强CT

  一般人都知道传统的CT检查,医学上叫做计算机体层摄影,医生称其为非增强CT扫描。与传统的x射线照相一样,CT也是利用x射线成像的原理。所不同的是,CT可以区分密度非常相近的组织或病变,因此CT得到的影像非常清晰,没有重叠结构,组织密度显示精良,这些特点是传统x射线照相所不具备的。目前CT检查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等各个临床医学领域。

  临床上,有些疾病只应用非增强扫描就能够得到明确诊断。但还有一些病变,在非增强扫描时不能被发现,这些疾病要想定性诊断,必须做增强扫描。做增强扫描需要使用造影剂。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检查也必须使用造影剂。

  造影剂可致不良反应

  上个世纪前叶,科学家发现碘溶液可以在x射线照射下使胶片显影,也就是说,碘溶液具有吸收x射线的特性。因此,医学家们便利用碘的特性制成了专用于医学放射检查的造影剂。

  初期的造影剂,是离子型造影剂,其中的碘是以离子方式存在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碘离子,非常容易与血管壁接触,当人体血管壁或其他组织的细胞对碘过敏时,使用造影剂者就会发生过敏反应。为了减少碘过敏反应的发生,医学工作者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如果将游离的碘离子用一些特殊的化学结构包裹起来,就像人们把很黏的物体用纸包裹起来以免粘手一样,离子碘就变成了非离子碘,这样它就很难再与血管壁或组织细胞接触,这种造影剂称为非离子造影剂。

  增强扫描的时候,需要在患者的静脉内注入大量的造影剂。一般来说造影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但是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性,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对造影剂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及神经毒性、血管毒性、肾毒性等,其中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过敏反应根据轻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过敏反应

  发生率为3%~4%,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荨麻疹、恶心、头晕、喉咙发热发痒、打喷嚏。

  中度过敏反应

  发生率为1%~1.5%,主要表现为全身大量荨麻疹、轻微喉头水肿、血压一过性下降等。

  重度过敏反应

  很少见,发生率仅为0.01%~0.05%,主要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休克,严重的气管、支气管水肿痉挛,严重的喉头水肿,甚至可能引起死亡。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率。现代新型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一般来说,离子型造影剂在使用之前全部需要做过敏试验。非离子型造影剂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按照我国最新颁布的药典规定,这些造影剂在注射之前无需做过敏试验。但也有部分非离子型造影剂在使用说明书上,还是说明需要做过敏试验。对于那些有碘过敏史的人,虽非绝对禁忌症,但注射时需非常谨慎。所以,为保险起见,医生通常会按绝对禁忌症处理。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幼儿,患支气管哮喘、心脏或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者,或病人血清肌酐超过3mg/dl时也需慎用。一般病人做完造影后宜观察1小时,因偶有过敏反应延迟发生者。(据《健康报》)

  使用造影剂应慎重

  由于造影剂可能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在接受CT增强扫描前患者需要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全面了解其内容,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医生请教。最后才能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全面了解了有关内容,并且同意接受此项检查。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造影剂会出现不良反应,那么只选择非增强CT扫描检查岂不更加安全?这个问题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在必要性和危险性两方面进行权衡,综合考虑给患者实施哪一种检查。

  应该看到,现代医学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避免造影剂对人体的伤害。我国有关医疗法规均要求,医疗机构的CT室要有健全的针对造影剂副作用的救治体系。正规医疗部门的CT检查室,应具备完善的急救设施,相关医护人员也应具备良好的技术培训和丰富的抢救经验,以确保患者在出现过敏反应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积极正确的救治,以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