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解读中国教育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17:47 发改委网站 | |||||||||
教育部部长 周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系统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十六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素质相对较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相对较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教育优先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有着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教育。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以及保持东部发达地区持续快速发展,都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紧缺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推进教育公平,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质量、层次和形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二、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与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西部“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初中毛人学率达94.1%;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达19%,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04年,在校生约3650万人,毛入学率达48.1%;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得到稳步发展。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得到加强。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有的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以上,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已成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2004年,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60%和55%,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当今世界,人才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焦点,而我国仍然处于人才竞争的相对劣势。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虽然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比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3年以上,而且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明显低于2000年12.6%的世界平均水平。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为32.9%,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其中的4%。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明显不足,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就构成了我国教育发展长期面临的基本矛盾。城乡、区域、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仍需大大提高;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2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的平均水平;很多学校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三、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教育系统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不断提升教师能力,改善学校条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二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实施好发展中西部农村教育的重大工程项目,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两基”攻坚任务,到2010年,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学校基本建设。对农村地区学生免收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建设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逐步使所有学校均符合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较高质量的均衡发展。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达到80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更加准确,质量更加提高;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参加人次和质量均有明显上升。以服务为宗旨,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工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认真实施好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规模稳步发展,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推动高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以教学为中心,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评估,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实施好“211”和“985”工程,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带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动高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是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把握发展节奏,注重提高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的城乡教育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遏制地区之间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抓紧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特别是长期困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发展教育的新模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评价制度,完善督导体系;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机制。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管理,保障教育持续发展。依法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生均教育费用逐年增加。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010年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继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教育,健全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切实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统筹管理,加大城市教师服务农村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大力推进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高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积极推进教师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助学体系,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努力维护学校的安全、安定、和谐。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参与。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