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教育 > 正文
 

学校在闹剧中倒闭 一个民办高校学生被卖经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00:49 北京现代商报

  1 满怀憧憬 开始求学之旅

  2004年夏天,18岁的浙江青年庞斌(化名)刚刚在当地读完医学中专,对未来充满梦想。他出生在医学世家,也想像父母一样成为一个医生。他知道,如果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就必须有一个过硬的文凭,庞斌继续寻找深造的机会。而能来北京读书是他的愿望。怎么样才能来北京上学呢?庞斌在寻找机会。

  正在这个时候,一所名叫京桥大学的学校来到浙江招生。这所学校就来自北京,学校负责招生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师。赵老师告诉庞斌:“那里有医学专业,而且是最好的医科专科课程,不需要任何入学考试就能录取。”虽然是一所民办大学,但庞斌动心了。经过几次咨询,庞斌几乎是毫不犹豫就交钱,拿到了一纸通知书。京桥大学的赵老师成为改变庞斌的重要人物,对于庞斌来说,他一生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2 玉米地里的“大学教室”

  到了9月,庞斌离开家乡北上,来到盼望中描述的繁华似锦的大学城。位于廊坊的大学城里,有许多民办大学,条件也还不错,虽然这里的住宿费要四五千一学年,但以他父母双双从医的家庭,还是负担得起的。庞斌以为自己的大学梦、医学梦就此开始了,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庞斌和他的同学并没有如期在大学生城就读,而是被带到了京桥大学在河北涿州的一个校区。学校周围极其荒凉,除了一片玉米地和几排平房,就是一座孤零零的3层小楼。据说,是因为学校租不起大学城,只能搬到这里,这个小楼是突击盖成的。

  不仅如此,庞斌还发现这里所谓的医科大专课程,他早就在中专时读得烂熟了,老师的水平也很一般。一所大学的医科专业竟然没有解剖课,这让庞斌和同学们大失所望。同学之间开始流传,招生老师带他们入学都是拿了提成的,这让庞斌感到异常的气愤。同学们开始不安心上课,用各种方式抗议,要求更改课程,增加解剖实操。但是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始终不予理睬。庞斌和他的同学们还没来得及在受骗的愤怒中平静下来,更糟糕的问题接踵而来。庞斌期待中的大学梦似乎正在离他越来越远。

  3 学校在闹剧中倒闭了

  2005年春天,第二学期,因为要求调整课程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始不满。而此时学校的教师也开始罢工了,因为老师们已经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学校安抚教师说,学校的资金用在其他投资上,很快就能收回。但是,一些学校经营不下去的消息使教师们开始恐慌,少数老师耐着性子等待学校的资金收回,其他的教师无奈之下纷纷离开。

  更加惶惶而不可终日的要算学生了,和庞斌一样,这里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外地,在京城无依无靠。“家乡许多亲人朋友都觉得,我们到北京来上大学是件光彩的事,如果上了半年中途辍学回去,让人怎么想?”庞斌说,他想坚持一下。在这期间,有许多其他的民办高校争着想接手这批学生,接管以后新学校愿意每学期付给原学校每人几百元钱的教育基金,但老师和学生们听说了以后都极力地反对。

  然而,学校不能正常上课,许多学生要求退学,这遭到了学校的拒绝。学校甚至找了大批保安严加看管学生,禁止他们离开学校。学生被激怒了。冲动的学生愤怒之下甚至做出了一些过激的举动。庞斌组织了一些同学联名向学校讨要说法,学校只是一味地敷衍,最后,他们将学校情况反映到了京桥大学的上级管理部门北京市教委。

  老师罢工,学生闹事,人心散了,庞斌初到大学的第一年,就在这场闹剧中度过。2005年夏天,学校很快倒闭了,北京市教委出面解决遗留问题。

  4 新学校没有想学的专业

  看到市教委出面,学生们一颗心暂且踏实了下来。新的学期到来了,庞斌该到哪里去继续上学呢?这是日夜困扰他的一块心病。

  庞斌他们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干脆退学回乡,二是转到其他学校,三是随教委安置到接管的另一所大学。庞斌选择了后者,学校里的1000多名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了后者。庞斌觉得,教委既然把他们安顿到另一个学校,那么这个学校应该是正规的,因为他们已经领教了京桥大学的言而无信,担心其他学校也一样,而教委的安排是可靠的。

  庞斌重拾起受伤的大学梦,开始第二次求学之旅。他进入了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庞斌听说,这所学校和京桥大学一样都是途锦集团下的5所大学之一,但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所,算是学校总部。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也曾经面临经营不下去的困境,还欠了北京建工集团四建公司4000多万元的建筑款。在教委的调解之下,北京四建变债权为股权,成为了学校的新东家。庞斌觉得,现在这个学校是国企和教委的了,在这里读书,他踏实多了。

  然而,很快庞斌又心灰意冷,因为这里没有医科专业!出生在医生世家的庞斌,父母是当地

医院的医生,他从小就盼望着长大了和爸妈一样,成为一名医生。一年来遭遇了求学的种种坎坷之后,他和父母再三商量,在为前途考虑的情况下,庞斌改学工商管理。像庞斌一样面临改专业的学生有260多个,放弃医学改工商管理专业的只有二十几个,其余的几百个人据说都走了。

  5 不能再荒废下去了……

  庞斌很想好好学习新的专业,他已经浪费了一年的时间,他很珍惜学校里名师授课的机会。因为这些教师是兼职教课,所以他们六、日加课,周四、周五休息。

  每次周末,都是庞斌最忙碌的时候。他会早早地来到一个很大教室占座位,因为稍微来晚一点,就只能坐到后排,这将影响他听课的效果,后边基本上什么也听不清。这些教授是不会一个班一个班上课的,因为兼职教师按课时拿钱,一节课要400元,如果三个班分开,就要1200元了,而合在一起只要400元就可以了。

  今年年底,庞斌报考的8门自考科目,过了7门,这在学校里是不错的成绩。他坦言,学校毕业证对他找工作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民办大学的学历,分量不足。他的想法是,争取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自考拿到本科文凭。毕竟这条大学路他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不能再荒废下去。但未来将会如何,他不知道。

  这天庞斌在食堂吃饭时,忽然手机响了,来电话是他的弟弟,“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好好读,要凭真本事,要上公办大学,将来要是考不上公办的大学,你就不要出来,否则……”庞斌说话还带着南方口音,他的语气有点急,拿着电话往门口走,一边往外走,一边裹紧了棉衣,这几天风很大。

  生源不足 资金匮乏

  民办高校陷入恶性循环

  “从明年开始,北京市将对民办高校实行预警机制。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设施条件不合格的民办高校将面临红、黄牌警告,问题严重的将停止办学。”北京市教委在上周举行的“2005北京民办教育国际论坛”上对北京的民办高校发出警示。据悉,评估信息将在每年高招之前向社会公布,以免学生“被

天花乱坠的招生广告所迷惑”。从鼓励到警告,有专家认为,经过了20年的民办高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年前民办高校突获机遇

  迄今为止,我国民办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考上大学对人们来说是一件无比艰难也无比骄傲的事情,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严重不足,能够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198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仅为61.9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转为质量,高层次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教育。在这个大环境下,一批教育工作者开始在缺乏资本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开始了艰辛的办学之路。

  郑州大学的教师胡大白因工致残,她用30元钱油印招生启事,开设了一个自学考试辅导班。谁也没有想到,3年后这个走路都困难的校长创建了黄河科技学院;20年后,这所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开创了民办高校的先河。清华大学教师陈宝瑜,在经费、校舍、设备、职工都没有的情况下,靠筹借的5万元钱办学,造就了我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大学——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现北京城市学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颁布《社会性力量办学条例》。“教育能否产业化”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一些企业家开始把眼光投向高等教育,一时间,全中国涌现出企业办学的热潮。企业办学往往投入高、标准高,形成一系列私立贵族学校。这个时期,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也成为热点。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北京的民办高校有79家,在校生20多万人。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家庭平均每年的教育消费占全家总收入的30%。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867万,招生计划为475万人,升学率仅为54.8%。这个缺口本应给民办高校以良好生存空间,但是近几年来,民办高校虚假招生广告、校园刑事案件、倒卖学生的负面消息一直不绝于耳。以教育树人为目的的学校,为什么会这样?

  资金缺乏是学校致命伤

  钱、钱、还是钱——一切都是因为缺钱。资金是民办高校生存先决条件,缺钱是目前民办高校的最主要困难,也是一切负面事件的根源。民办高校的资金一般由举办者投资,经营运转的日常经费源于学生的学杂费。北京的民办大学在征地、建筑校舍、师资和管理上的投入成本比其他城市高出很多,学校建立以后正常运营的压力很大。

  据调查,北京民办高校的建设投入需要近亿元,规模大的学校需要斥资5亿-6亿元。民办高校聘请的教师以兼职居多,兼职授课教师大多来自于名校,月薪达2万元左右。高额月薪是兼职教师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些办学经费并不宽裕的学校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教师频繁流动的问题。

  民营资本办学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难以在短期内回收资本,加上资金回收的途径单一,即学生交纳的各种费用,这要求投资创办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但是有些投资者,对巨大的经费投入缺乏思想准备,一期投入后,无力进行二期、三期投入。例如,一个民办高校倒闭时欠工程公司的建筑款将近1亿元,学校创立人初期投入资金几千万元,每年都亏损上千万。

  有专家认为,办学是一种带有公益性的行为,而追求盈利是民营资本介入教育领域的重要目的,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矛盾,而这个矛盾始终没有很好得到解决。在利益的冲撞之下,一些民办高校经营者在利益与道义之间游离。

  争抢学生带来的恶性循环

  民办高校的经济来源依仗于生源的数量,生源不足往往让民办高校焦头烂额,这是民营高校最大的痛楚。学校经营的维持不得不依仗学生的数量,于是争抢学生成为民营高校之间屡见不鲜的事情。许多学校建立初期就负债累累,如果生源不足,每年都会面临亏损。

  只要在民办高校报名,包括网上报名的学生无一例外都会收到录取通知书,不用任何考核就可以就学,只要交得起学费。火车站民办高校一条街争抢生源的情景早已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许多外地学生假期回乡都是带着任务的,学生透露,带老乡来上学的提成远比打工赚钱要实惠得多。学生面临的尴尬远不止这些,一些濒临倒闭的民办高校倒卖学生事件,使许多学生心存恐惧。一些经营者干脆把办学作为创收、营利的手段,用浮夸广告欺骗求学若渴的学生,以求短期回笼资金。据调查,一些招不齐学生的学校,就把学生卖给另一所学校,卖掉学生的校方可以从接收学生的校方按人头拿到每学期几百元的教育基金,而对接收学生的校方来讲,“二合一”是个扩大生源的好机会。每当有学校倒闭,学生都成为其他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事实是,每年开学的时候,民办高校的招生广告铺天盖地,但许多学生反映学校的上课地点、住宿条件、教师资质与招生时的承诺不符,想要退学的学生无法追回已经交纳的费用。越没钱、越缺学生;越缺学生、越欺骗,声誉就越差,民办学校招生陷入了一场恶性循环。这使得整个民办教育的声誉在恶性循环中每况愈下。

  又一个民办大学即将消失

  燕京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将要合并的消息已经在两个学校之间传来传去。虽然消息还没有正式公布,但实际上,外界的说法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由于扩充校区,买下了燕京华侨大学的地皮”。燕京华侨大学的学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担心。

  孙亚2004年进入燕京华侨大学。在一节晚自习课上,学校的副校长告诉孙亚和她的同学,学校会并入首经贸的消息。孙亚想,难道她刚进学校一年,学校就将不存在了吗?那她拿到一个不存在的学校的毕业证,有什么意义呢?入学当初,老师曾经承诺过她毕业时提供

专升本的机会,如今看来这个承诺可能不会实现了。那么能否算作首经贸的学生而拿到毕业证呢?能不能在首经贸继续专生本的学习呢?这一连串的问号搅得孙亚夜不能寐。和孙亚有一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

  首经贸的一位负责人在一个非公开场合提到学校合并的方式和学生的安顿时说,各方利益团体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无法拿出结论的东西,毕竟首经贸是作为公办校与民办校合并,谈判还在进行当中。

  记者观察

  民办高校应重新“找北”

  “民办高校困境形成原因之一就是没找准教育定位。民办高校的学历教育如果没有一些鲜明的特色,难以和公办学校争高下。”有关专家认为。现在市场上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空间。而民办高校可以向职业技术培训方向转型。民办高校可以在专业设置上依托本地区具竞争力的产业,打造品牌专业。

  一些进入良性发展的民办高校,都是将设置特色专业作为办学的法宝。在大部分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的时候,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校生却达两万余人,学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最终学校的吸引力是专业,因为专业决定就业。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设立有“招生就业专业委员会”,会定期给各个二级学院培训,举办各种沙龙。专家认为,民资办学要遵循市场规律,资本运营要紧贴市场运作,增加资本、减少成本和优质办学是不冲突的。

  据了解,今后一段时间,北京将暂停审批民办高校的学历资格。现在北京市民办高校的生源已十分有限,只有拥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才能吸引足够的学生,培育出实用的人才。学历教育不应该再作为民办高校的招牌,一些民办高校可以适当向非学历教育如职业培训转型。明年北京市即将建立的民办高校预警机制,还会建立民办学校退出机制,让质量低劣的学校停止办学。学校质量的评估会以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报考高校的学生、家长将会参考真实有力的评估信息,不会再受虚假招生广告的迷惑。

  北京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院的专家表示,民办高校生存要想生存发展,就得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现在民办高校开办的都是一些低成本的专业,但是实际上就业市场上需要的是一些高技术、高服务水平的人才。民办高校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是灵活性、自主性,可以适应国家经济的大环境,去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如现在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许多行业都对人才有很高的外语能力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通过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实用的语言人才,这是民办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又一途径。现在民办高校都把投入资金的重点放在校园设施上,专家认为,师资的投入才应该是学校投入的重点,教学质量提高依赖于教师素质,学校品牌也应该是教师品牌。

  商报实习记者 王晓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9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