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晓明 戴越庭 林颖颖
晨报讯 宣传系统招聘会昨天在上海商城举行,这样一场人才需求仅300余人的专场招聘会,竟然吸引了超过万名大学生前来应聘。在寒风中苦苦等候几小时,只是为了投份简历。一个岗位30多人争抢的“惨烈”战况背后,是因为“记者”、“编辑”这些在他们眼中闪耀着动人光环的称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热衷记者岗位的原因大致相似--工作自由、可以认识各种社会名流。然而当问到他们是否了解媒体的岗位分工以及记者所需的职业素养时,他们却露出了迷茫之情。
12月份是招聘会的井喷期,仅仅上半旬就连续召开了十几场大型招聘会,应聘人次超过十万。而据记者估计,在包括上周五在内的周末三天,各校以及专场招聘会更是吸引近4万学子“扎堆”。在招聘会上,那些咨询业、律师业、IT业、航空业等看似风光的职位都受到热捧,而那些听上去平凡的岗位却受到冷遇。在如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行业、工作是否“光鲜”已成为一个重要标杆。管它是干什么的、管自己适不适合甚至是喜不喜欢,不少学生不明就里就往里闯。
对此,职场专家认为,“光鲜”效应说到底其实是大学生的“白领情结”在作祟,片面、甚至过于狂热地追求“光鲜”行业只会给自身求职带来误导。专家提醒,所谓“光鲜”行业也是有时效性的,上海如今要发展成世界航运中心,航运、物流等行业的人才必定在几年内变得很吃香,他们就是将来的“光鲜”行业从业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