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骗局幕后以金钱交易,实为培训机构牵线搭桥
本报讯 记者 刘虹 报道:本报昨日揭露招生骗子打着华中师大旗号、声称交5万元可上本科的不法行径之后,本报记者进一步追踪,发现招生骗局之后黑幕交易重重。
“学托”活跃开价万元
“我手里有大把指标,你能招到学生,准能大赚一笔。”市民滕先生最近接到一李姓男士电话,声称能帮他发笔“小财”。
李某称掌握了西安某军事院校的100多个“内部指标”,每个开价5万元,交钱即可上本科。他允诺给滕先生的提成是,“招到一个学生,我只收保底的三万五,其余都归你,你还可以自己掌握价格”。
滕先生与李某并不太熟识,对这等“美事”将信将疑,就婉言谢绝了。但他同其他熟人谈到此事时,发现受李某“盛情关照”的不止自己一人。
介绍一名学生感谢千元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法分子往往选择学生回校拿成绩、复读学校招生等时机,集中放出“只要家长出钱,就能搞掂考生上学”的风声。学校老师及其他教育圈人士,都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一位复读学校老师反映,有人开出“介绍一名学生感谢千元”的价格,请他帮忙推荐高考成绩不佳,又一心想上大学的学生。
层层“抽水”,层层盘剥,听信谎言的家长一旦付出款项,且不论考生是否上得了学,大半银子已落入“一传手”、“二传手”甚至“三、四传手”袋中。
“内部指标”可能移花接木
省考试中心一再提醒家长和考生:切莫相信任何中介组织和个人的欺骗性招生宣传。
利用信息不对等引诱考生和家长上钩,是招生骗子的常用伎俩。记者调查所接触的几个招生骗局均有共同特点:打着外省院校的招牌招揽生意,令考生和家长核实院校情况比较困难;吹嘘自己社会活动能力强,能搞到“内部名额”、“调剂指标”等等。
时下招生骗局多见一种新伎俩:利用群众对高校办学不同形式的不了解,混淆普通高等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等办学形式的差别。在宣传和承诺时,避重就轻地强调能在某某高校上学、文凭得到国家承认等,最后似乎也兑现了承诺让考生上了大学,实际上考生接受的是培训性质的教育,而非国家认可的学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