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英
EMBA市场一直有一个悬念,那就是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其繁荣的背后是因为中国第一、二代企业家大多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EMBA教育恰好为这些老板们提供了一个补课的机会,而随着新一代企业领导人的崛起,EMBA教育市场将严重萎缩。
最近,记者走访北京大学国际MBA高级管理项目(EMBA)主任马浩教授时,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新兴的中产阶级中的职业精英将成为未来EMBA的主流学员。
EMBA学员会不会断流?
马浩对记者说,现在中国都把EMBA教育理解为高层管理者的教育,但实际上EMBA教育针对的并不一定是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按照国际上的经验来看,EMBA是提供给那些有一定职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比较成熟的职业人士,比如美国读EMBA的人就主要是医生、律师和工程师这三类人,而不是那些做企业管理工作的人。
中国目前的EMBA教育的确是停留在给老板“补课”的阶段,还很少有职业精英参与进来,但是马浩认为,等到中国的中产阶级中的职业人士有足够的实力和足够的创业意识,并且环境也成熟到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创造一片天地的时候,他们就会需要学管理知识。这种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职业的进一步加深而爆发出来。到那时,这些独立创业的职业精英就将成为EMBA教育市场的中坚力量。
EMBA含金量会不会下降?
国务院在全国授予了33家可以开设EMBA教育的学院,马浩认为这个数量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相对供给是多了,所以每年都会有一些开设EMBA的院校招生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不会使中国的EMBA和中国的MBA一样因为院校泛滥而导致其含金量降低呢?
马浩认为这种情况很正常,国外搞EMBA和MBA的商学院,也只有前二三十名能够招到合格的生源。
“但重要的是,MBA只是一个学位,并不是一个荣誉,只是代表一种受过管理训练的经历,这种经历可以让他们去适应某些工作,但并不能保证他们所有人都能够找到那些职位和薪酬很高的工作”,马浩如此阐释MBA学位的意义。
而那些前二十名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却在任何时候都有市场需求,他们的起步薪酬也总是要高于排在后面的那些商学院的MBA毕业生,这是因为他们得到MBA学位的院校有所不同,而那里才是拥有含金量的地方,不是MBA学位本身具有含金量。
马浩认为中国的EMBA市场以后可能也会出现这样的趋势,也就是EMBA市场可能也会像MBA市场那样泛滥,但这也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和不同企业的需求。同样地,他认为EMBA本身也只是代表一种经历,本身没有含金量,关键是要看从哪里获得了这种经历。
访谈
《财经时报》:北大国际MBA的迅速崛起是否沾了“北大”这个招牌的光芒?
马浩:我们不可能有这种优势不用,肯定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资源,北大国际MBA项目在北大的光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对北大的声誉和它的教学传统、教育革新也作出了贡献。
《财经时报》:EMBA是高级管理培训班,那么你们对“高级管理者”这个概念如何界定?
马浩:大型企业比如跨国公司是指部门经理或区域经理以上级别的,中小企业是副总以上级别的,特别优秀的可以降低标准,最重要的是要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和五年以上的管理经验,所谓管理经验是指管过一定数量的人、财产和项目,并非挂名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的就可以算高级管理者。
《财经时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北大国际EMBA的特色,你会选择哪一个词?
马浩:学贯中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