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商学院在大张旗鼓、大做广告、大肆贩卖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却开始变得理性和谨慎
□本报记者 王英
2005年的春天姗姗来迟,但这个姗姗来迟的春天却给中国MBA教育市场带来了一个好消
息:连续两年都持续下降的MBA联考报名人数,今年终于开始有了新的增长,尽管这个数字仍然与三年前相差甚远。
但这个“好消息”仍然难以掩盖中国MBA市场的诸多尴尬和来自各界对MBA教育模式的质疑声浪。
MBA好读了
“MBA现在都上门服务了,你还不知道吧?”刚刚毕业两年颇得领导赏识的陈先生就职于北京一家远郊企业,他对记者说,山西某大学给他们企业开设了MBA教育上门服务,他们在两年的时间内每个月拿出两个周末到公司的会议室上课,课程结束之后他们只要通过国家的MBA联考就可以拿MBA学位了。
不过陈先生自己也承认,“确实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讲课的老师懂得还没有我多呢,总是灌输一些西方的经典理论,或是拿一些遥远而没有实用价值的案例胡乱分析一通”。反正是老板买单,多拿一个MBA学位也不费什么劲,陈先生对此事也并无反感,只是他没想到,以前在学校里很敬仰的MBA学位竟然这么轻易就可以拿到手了。
陈先生所说的情况并非是一个个例,MBA变得越来越好读了是有证据可以证明的。据资料统计,我国1991年只有9所院校开办MBA教育,但是到了2004年,院校数量已经达到了90所左右,MBA的数量也已经超过了10万人。
根据考研网统计的各高校MBA历年的收费情况来看,国内MBA的学费从3万元到8万元不等,平均在五六万元左右,且呈逐年上涨趋势。
MBA学费高昂,许多高校自然想尽办法也要开设MBA教育。开设MBA的院校多了,招生竞争自然也激烈了,甚至可以上门服务了。这MBA教育自然就像陈先生所感受到的那样,越来越好读了。而MBA所必需的工作经验、管理经验以及考察其是否具备管理能力和潜质的面试就都成了走过场。
MBA不值钱了
很多高校MBA在招生宣传的时候都声称,企业对MBA需求旺盛,本校毕业的MBA平均年薪达到了多少多少,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谈到MBA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很多招生主管总是大讲中国的经济形势多么美好,大讲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跨国企业竞相本土化等等。
但是在上海某大型外企担任人力资源总监的张先生却对记者说,中国经济形势好,企业蓬勃发展,急需大批人才,这话的确不假,但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并非就是那些拿到MBA学位的人,“我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做事情、有实际管理经验、有行业背景的人才,而遗憾的是很多MBA除了有一张学历证明之外,并不具备这些东西。”张先生最后向记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们并不排斥MBA,但我们也并不器重MBA,我们只器重人才。
正是因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MBA毕业生进行了理性的价值评估,因此从2002年开始,中国MBA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跌,2005年的报考人数虽然出现了增长,但仍与2002年有很大差距,而且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像陈先生那样的学员就不得而知了。
一位原来想通过报考MBA改善自己职业困境最终却放弃了的付先生一语道破了MBA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和地位:看看你身边的MBA吧,他们在做什么工作,他们的收入如何?再看看你身边的管理者和成功人士,他们是MBA吗?
付先生领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不愿为了一个华而不实的MBA学位付出高昂的学费和高昂的机会成本,“这些学费和时间用在恰当的地方对我的提升应该比一个MBA学位要多得多”,付先生最后对记者这样总结。
MBA模式置疑
MBA教育的泛滥导致MBA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导致MBA教育的下降,似乎是一个说得通的道理,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即使是那些一流院校、一流师资培育出来的MBA学员,他们就一定有价值吗?很多人正在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MBA这种教育模式。
人民大学成人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副主任张民教授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语出惊人,他认为“参加MBA联考的很多人不过是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考不上的,从专业素质来说比任何其他研究生都差”,他并且认为MBA的教育者同样不合格。曾经在人大做了7年MBA中心副主任的张民认为,很多教师一辈子没有卖过一件东西,整天忙着上课,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无法更新,又如何能够教会学生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完成各种工作,而那些从西方引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模型也早已跟不上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复杂变化。
越来越多的商学院在大张旗鼓、大做广告、大肆贩卖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却开始变得理性和谨慎。
对MBA的质疑和反对已经开始,却远远还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