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乱真仍是珠宝市场最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15:03 中国产经新闻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15免费检测分析指出

  本报记者 任万霞报道

  日前,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历年3·15免费检测分析指出,由于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市场管理力度,各珠宝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而珠宝饰品主流市场也日趋规范,基本形成“一物一证”的质量保证模式,产品质量状况良好。但二三线城市及中心城市边缘地区珠宝首饰产品质量状况欠佳,国内旅游市场、收藏市场与通过典当、拍卖、网络与电视购物途径购买的珠宝,应加强质量监督。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02年开始,每年3月份为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的3·15活动,面对社会开展免费检测的服务,2002年到2005年,不合格率均超过20%,2005年的不合格率更是高达26.67%。2006年不合格率为17.42%,较往年有所下降。

  该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目前珠宝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这在旅游珠宝市场尤为突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商场的打折风以及个别经营场所的不规范等现象也使消费者对珠宝玉石首饰的真伪产生质疑,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1.以假乱真。即用一种珠宝玉石冒充另外一种与其外观相似的、更为高档的珠宝玉石,或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此类现象多表现为石榴石冒充天然红宝石、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甚至有用玻璃冒充天然珠宝玉石的现象出现。将合成祖母绿当做天然祖母绿购进的现象,由于涉及地域广、涉及金额巨大、商品的来源集中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此,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醒消费者,对合成宝石的定名必须在其所对应天然珠宝玉石名称前加“合成”二字,如“合成红宝石”、“合成祖母绿”等。此外,禁止使用生产厂、制造商的名称直接定名和使用易混淆或含混不清的名词定名。

  2.以次充好。即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在标注中没有标明“处理”二字或处理方法。此类现象很常见,主要集中表现为经漂白、充填处理(商业上称为B货)或经染色、漂白、充填处理(商业上称为B+C货)的翡翠未标明处理方式,而当作天然A货翡翠出售。

  国家标准GB/T 16552《珠宝玉石名称》中对经过处理的珠宝玉石明确规定在所对应的珠宝玉石名称后加括号注明“处理”二字或注明处理方法;也可在所对应的珠宝玉石名称前描述具体的处理方法。以张先生的翡翠为例,由于经过染色、漂白、充填处理,其定名应为:“翡翠(处理)”、“翡翠(染色、漂白、充填)”、“染色、漂白、充填翡翠”。

  分析指出:珠宝首饰的主流市场(如大商场的专柜及珠宝专营店)的珠宝类商品合格率高。凡是在正规商场与专营店购买的首饰,开具有效票据、有鉴定证书的,绝大多数有质量保证,而旅游珠宝市场问题严重,商品的合格率低。2006年,295件在旅游途中购买的样品中,仅有156件合格,合格率仅为52.88%。尤其是赴新加坡、

马来西亚旅游时购入的珠宝首饰,问题最为严重。而且2006年在新加坡首次出现了将合成碳硅石当作天然钻石销售给游客的现象。

  而在国内,海南、珠海等地的旅游珠宝市场已成为不合格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珠海,2006年,在珠海购买的7件样品全部为不合格商品,全部为以假乱真,如将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将石榴石冒充红宝石。此外,广西及云南的部分旅游景点也时常有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出现。

  珠宝批发市场在票据的开具方面,还欠缺规范,没有在标识及票据上明示商品的名称,一旦商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将很难维护自身的利益。

  典当、拍卖、网络购物与电视购物作为全新的购物形式,由于缺乏质量技术监督,品质很难保障。虽然2006年此类样品的合格率为78.95%(19件样品,15件合格),但加强这些领域的质量监督与技术合作,已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测中心3·15珠宝玉石免费检测活动也将在2007年3月15日至3月31日北京、深圳、上海举行。检测的珠宝玉石种类包括:珠宝玉石鉴定、镶嵌钻石分级(附带有级别的证书\标签)、贵金属纯度检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