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光大传统中崇尚现代春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20:18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朱冰尧 报道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这是鲁迅先生在名著《祝福》中脍炙人口的开场白。 不必说每年一进入腊月,孩子们就掐着指头算过年的期盼目光,也不必说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一应俱全,单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家人亲自上手自己蒸炸炒煎出的各色食品,单是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下跪磕头、供奉天地全神的神秘而庄严的祭奠仪式,就让春节已然凝聚了其乐融融的人气与节气。 如今,旧历的新年依旧,但春节的气息已经远不如上世纪《祝福》时代的热闹场景了。 传统春节蕴含中国文化 中国的传统春节,在国际上也是极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同时在国内也是最凝聚人气的一个节日。春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的品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冷落和怠慢自己的传统习俗,没有理由对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精神的传统文化,缺少温情与敬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承和光大传统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就会造成文化的缺失,传统的断裂。 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断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中国民俗在国内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 民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信仰,很显然,时下很多中国人已经背离了自己的信仰,春节已经成为单纯的假期,对政府而言春节也仅仅是一年一度的“黄金周”的开始。我们所渴望的不是商品化的“民俗”,而是一种真正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灵魂。 春节尚缺乏现代元素 中国旧历的新年(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都围绕着元旦前后展开,也随着两节在中国节日中渐行渐近,逐渐出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象。而“洋节”在中国盛行,又让人不得不对春节进行必要的反思。 据国内某研究机构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的近90%的受访青年表示会过圣诞节,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到12月份就准备过圣诞了。去年的圣诞气氛更浓厚,还没到12月份,各大城市的商家们就开始为圣诞商机而忙活,商店里设有各种圣诞专柜,各种圣诞商品也开始热销。 相比于春节,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中国青年报》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6.7%的人认为过年是一个放松的假期,而更多的人认为春节是一种仪式和象征,甚至9.8%的人觉得“春节是一个很辛苦的节日”,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也有人说,中国本土的春节仿佛成了中国人审美疲劳的“原配糟糠之妻”,而洋节圣诞却反客为主,成为惹火的“情人”。 春节竟然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辛苦”的代名词,这样的结论不能不让人感到吃惊。可是“赶着人最多的时候去挤车,到领导家送礼,挨个到每个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亲戚家串门,陪着吃吃喝喝,陪着打牌打麻将”等等现象在春节的日程中被排得满满的,就难免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过年把人变成了“吃饭喝酒的机器”,甚至到了“要破产”的地步。 有专家甚至号召要说“保卫春节”,拒绝圣诞节。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更可能是喜欢洋节中蕴含的现代元素。比如盛大的联欢场面,鲜艳时尚的节日礼服,极具童话色彩的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群体性户外聚会的开放式气氛。 同时,现代社会崇尚的社会沟通、个性张扬的文化理念也在像圣诞节一样的诸多洋节中表现的形式更为广泛。比如,春节更多的是家和亲情的聚会,圣诞节则更多的是朋友和社会友情的聚会。代表着友谊,甚至代表着“印象派”的爱情,让年轻人在节日中体会着现代社会的时尚理念。而春节更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走向“现代”的行程中,我们能否和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从容相处、默契沟通的对话平台,并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融传统民族情感、现代生活观念为有机一体的文化魂魄构建问题。 光大传统崇尚现代 春节中传统氛围的逐渐淡出,现代气息的尚未进入,造成了人们感受到“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没意思”了。 “意义的丧失”,让我们不得不要在光大传统与崇尚现代中做出选择。回家过年是消解乡恋之苦的最好方式。春节不仅是一种民俗传统,更是一种文化胎记,它有着强大的精神黏合剂功效,春节以其蕴含的乡情与亲情,吸引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不管天寒地冻、筋疲力尽,不管路途遥远、车船劳顿,都要回家和父老乡亲相聚。 从文化心理涵养的深处做起,关照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用古人所说的“化育”精神来滋养、重续新的时代环境下的春节文化。 首先,将春节还原为一个纯粹的传统节日。节日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最集中体现的时机,是本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非常注重保护自身节日文化的纯粹性,注意不让其被金钱味道或商业气息过多侵蚀。比如,无论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还是伊斯兰世界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人们过节时大多会专注于节日本身,会通过节日仪式感受肃穆,让心灵受到洗礼,却基本上不会遇到赤裸裸的金钱逻辑的骚扰,更不会让过节成为经济和心理的负担;同样,这样的节日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商业所挟持,被用以借“壳”牟利。 其次,要注重在光大传统的同时,吸收优秀文化,创新现代春节的趣味性。“洋节日”之所以在中国日趋兴盛,除商业力量外,也与外国节日具有外向性、注重精心、营造节日的外部氛围有关。比如,西方人在圣诞节前一个月便布置好了节日环境,除了寻求精神寄托的教堂之外,也有许多西方人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出入各种场所,将节日当作张扬喜庆、宣扬浪漫、释放压力的载体。另外,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早早就扮成圣诞老人在街头募捐,既营造了节日气氛,又传播了慈善精神。对此,我们理应得到一定的启示。以前,中国人过年时,有许多饶有趣味的活动,比如,烟花爆竹、集体祈福、敬拜天地、吹笛奏乐等等,而现在似乎只剩下春晚和年夜饭了。许多节日用具、饺子等小食品都可以用钱买到,人们自然也懒得自己动手做。所以,有些仪式应该提倡恢复,或者可以发明创造,比如,社区里的各类竞赛、提倡邻里间的相互探访、搞一些慈善捐助活动等等。西方人过节虽然也在家团聚,但户外的释放性的狂欢活动也不少。现代春节必须要让人们从家里走上大街,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组织一些社会性的活动,丰富春节的大众化交流形式。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