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农业科学院专家称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在好转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10: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就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叶志华研究员,他认为—— 本报记者 冯华 记者:吃的东西似乎还是让大家难以放心,最近有关“阳澄湖大闸蟹”的质量风波又闹得沸沸扬扬,尽管国家质检总局明确表示大闸蟹不存在质量卫生问题,但在一些地方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现状颇为担忧。食品安全的真实状况如何呢? 叶志华:“民以食为天”,食品到消费者面前主要经过农产品、食品加工、食品销售这么几个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食品安全的隐患主要是食品原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既做好供给方的教育引导,又建立健全制度,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说,整体上食品安全的状况是在好转。 食品安全状况和老百姓的感受有点距离也是因为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并不代表着安全状况越来越差。比如过去老百姓想的首先是吃饱、有得买,经营者想的也是把量做大;而现在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开始讲究健康、营养和安全,我们的检测手段也更多,所以感觉上食品安全在不断出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了食品安全问题、然后将其暴露出来、加以讨论解决并提醒老百姓注意,这也是一种进步。此外,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于11月1日正式施行,这将有利于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记者: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部法律。您认为该法能对食品安全起到多大的规范作用?食品安全的状况是否会在短时期内有明显的改观? 叶志华: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农产品安全立法的国家。在此之前的《食品安全法》只管餐桌,不管原料;《产品质量法》只管工业产品,不管农业产品,对量大面广的农产品的监管无法可依。《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确立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如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生产记录制度等,在遵循全程监管的基础上,重点对农产品生产源头、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加强管理,有效把好食物入口的第一关。 至于说改观,我想这肯定是一个过程,因为不论是经营者素质的提高还是市场环境的成熟健全,都需要一个过程。国家会不断完善制度,但也可能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记者:那老百姓是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等待? 叶志华:消费也是整个食品安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并不总是被动的,对改善食品安全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因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会反馈到生产者那里,使生产者认识到如果质量安全不过关,生产得多未必就卖得好、赚得多。市场竞争的加剧会逐步引导生产者和企业依靠标准化生产来实现优质优价,以好东西来打市场、吸引消费者、树立品牌,并以此影响整个市场环境,实现优胜劣汰。对消费者自身而言,应当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尽量在规范的农贸市场、超市选购标识清楚的食品。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