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纪连海:学术明星的商业之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 15:50 财经时报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吴怀尧

  与刘心武、易中天、阎崇年等众多学术明星一样,凭借《百家讲坛》,中学教师纪连海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然后被商业追逐,不同的只是,纪的作品在出版过程中出现内容雷同,并由此引发“一稿多投”的争议,出版方甚至要与之对簿公堂,部分“纪粉”倒戈,导致不少观众为《百家讲坛》品牌担忧

  “不要翻书,书上没有答案,”身着半袖白衬衫的纪连海站在讲台上,对一位高个男生做启发引导——采访当天,记者正好听了他的一堂课,相对其他老师而言,纪的讲解多了一份慷慨激昂,显得趣味洋溢,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针对最近“一稿多投”事件,众多媒体都想了解个中原因,纪连海却不愿就此事发表意见。然而,在《财经时报》记者的再三要求下,他还是说了很多,包括出名后的变化……

  纪连海蹿红之路

  《百家讲坛》开播之初,收视率几近为零。从阎崇年开始,窘境有所好转,后来推出的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更是锦上添花,收视率从此居高不下。很偶然的机会,编导们发现了个中奥妙:但凡收视率高的主讲人,都曾有过在中学任教的经历。于是《百家讲坛》节目组出动十余人奔赴全国各地物色对象。

  通过阎崇年的次子、纪连海曾经的学生阎天,《百家讲坛》制片人找到了纪连海,经过几次接触,《百家讲坛》决定让纪连海试镜、试讲。

  “我讲的是林则徐,约定45分钟,结果我讲了80分钟。”纪连海斜靠在历史组办公室的沙发上,回忆首次录制节目的情景。“栏目组觉得效果还行,说不用剪辑就可以播出。我不同意,因为45分钟很难讲透一个人,还是不播为好。”

  一叶知秋。试讲之后,纪连海被《百家讲坛》正式录用。

  2005年暑假,纪连海在央视的处子秀“和(王+申)十讲”以0.69%的平均收视率成为《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讲和(王+申)的时候,我说需要六集,节目组只给我四集。后来他们发现收视率奇高无比,主动要我补讲六集。四加六,一不留神,成了十集。”说到这里,纪连海抚掌大笑。

  据《财经时报》了解,在《百家讲坛》录节目,税后报酬每集是970元。截至目前为止,“挣了四万多块钱。”纪连海还向记者透露,在《文化中国》录节目,一集是700元,“一个晚上可以录四五集,每集20分钟。去一趟上海通常录十集,播完付钱。”加之每月五千左右的教师工资,在物质方面,纪连海夫妇可谓无忧无虑。去年夏末,他们还花11万元买了辆捷达汽车。

  今年暑假,纪连海去上海录节目,需要10天。他跟对方提条件:“我老婆也要跟着去”。为了让他安心工作,节目组不但同意,而且专门请了导游陪他爱人游玩。

  如今的纪连海,除了5个班的历史课,还要到央视和上海录节目、到大学讲课、赴外地讲学、为出版社撰稿,这些事让他“应接不暇”。纪连海感慨,出名前,凭积累的教学经验,出一些教辅书,“偶尔去外地讲讲学,感觉很快乐。”出名后,生活质量下降,又得不到及时的锻炼,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

  “一稿多投”幕后

  纪连海的节目火爆之后,其商业价值也逐渐凸现。2005年10月,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找到纪连海,提出合作意向。几经商谈,双方先后签订了两本书的出版合同。按照合同规定,2006年2月底,纪连海向共和联动递交了书稿。

  “合同鉴定后的一个月不到,按照纪连海的要求,我们又签订了补充协议。”共和联动负责人之一宋强说。记者在该补充协议第二款看到:“根据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现在乙方将首印数由15000册提高到20000册,版税率由10%提高到12%。”

  不料,此后不久,纪连海致电共和联动,称“书稿已经由民主法制出版社以《历史上的和(王+申)》为名出版。”宋强很气愤地说,当时纪的解释是“《百家讲坛》某位制片人曾经对他暗含威胁,如果不放在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他将无法再上《百家讲坛》的节目。”——有人称此是纪连海的“前科”。

  “我有什么前科啊?!”提及此事,纪连海也显得相当激动,“《历史上的和》用的是播出稿,给共和联动的是备课稿。这是两个概念。播出稿的版权属于《百家讲坛》,说我一稿两投、双重授权,这不是瞎扯嘛!”

  按照共和联动的说法,2006年5月,纪连海通过电子邮件主动与其联系,提出“向前看”,表示要继续履行前约。随后,他将《刘墉纪晓岚正解》备课稿交付共和联动。

  8月底,书出版。“‘刘纪正解’变成‘三大名臣’”。纪连海神情愤然,“和的稿子我完全不清楚共和联动从哪儿弄来的!他们说两本书80%的内容一样,这怎么可能?我根本就没授权他们出和!”

  9月23日,纪连海委托律师发表声明,否认“一稿多投”。

  4天后,共和联动发出回应声明,希望纪“严格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不要一错再错,以虚与委蛇的不诚实态度愚弄大众,欺骗媒体。”日前,宋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很肯定地说:“起诉纪连海是迟早的事情,不然就显得我们在恶意炒作了。”

  《百家讲坛》与主讲人利益格局2003年,已经开播两年的《百家讲坛》,收视率最低时仅有0.02%,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后发现:“很多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栏目。”到了2004年,“清十二帝疑案”系列播出后,收视率直线上涨,最高达到0.57%,一度成为科教频道收视之王。在央视国际网站上的300多个栏目中,《百家讲坛》的点击率位居第二,超过《焦点访谈》和《开心辞典》,仅次于《同一首歌》。

  对于收视率高的主讲嘉宾,《百家讲坛》会主动请缨,为他们联系出版社。纪连海“历史上的”系列均由《百家讲坛》牵线搭桥出版。有了电视的推波助澜,其作品一经上市,便受到读者热捧。《历史上的和》就曾经两个月都在排行榜上。

  据消息人士透漏,“历史的”系列丛书版税高达12%,中间人“《百家讲坛》拿走4%,作者得到8%”。

  由于《百家讲坛》方面还没有对纪连海“一稿多投”的争论发表正式意见,所以,“一稿多投”事件是否会影响双方今后的合作,还是未知数。

  对于一手捧红自己的《百家讲坛》,纪连海则表示,两者不能说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应该是合作者,“他们请我做节目,我通过他们的平台展示我的思想。”

  商业利益下的品牌之忧截至目前为止,有关纪连海“一稿多投”的争论尘埃未定,此时谈谁是谁非,为时过早。但从《百家讲坛》最近的收视和观众反映来看,主讲人和栏目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阎崇年在《百家讲坛》开讲后出版的两本著作,都很畅销。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更是一版再版;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受到诸多出版社的热烈追捧,甚至采用了国内出版界罕见的竞价拍卖方式,其天价版税令人惊叹。倘若主讲人此时杀鸡取卵,透支品牌,势必将影响到个人口碑、名誉及《百家讲坛》形象。

  如何合理地在准则范围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品牌节目遭遇负面新闻之时,如何挽回影响,保持品牌含金量?这些都值得思索和探讨。

  对于纪连海、易中天这些因《百家讲坛》而身价倍增、广为人知的电视明星们来说,他们的成名,更多的是机缘巧合。白岩松就说过:“就是让条狗在中央电视台叫上一个月也会成为明星”。

  背靠大树好乘凉。《百家讲坛》主讲人的火爆,充分证明了商业时代品牌的重要性。所以,巩固和维护已有声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稿多投”事件回放

  ●2005年10月,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和纪连海签订了两本书的出版合同:《和(王+申)正解》与《刘墉纪晓岚正解》。

  ●2006年8月底,共和联动编辑的《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6年9月,当代世界出版社推出《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据统计,两书“雷同之处达80%”,纪连海被指“一稿多投”。

  ●2006年9月23日,纪连海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否认“一稿多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