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SK-Ⅱ风波触痛监管神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 01:18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徐春梅

  最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来自日本宝洁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这是宝洁SK-Ⅱ继去年遭遇“烧碱风波”后的二次危机。跨国大企业一再爆出化妆品安全问题受人关注。

  在这背后,我国化妆品政府监管的旧伤再次被触痛,关键是行业标准相对滞后于国际标准给了企业运作的空间。据卫生部化妆品标准委员会相关专家透露,目前正在酝酿的标准、法规将对化妆品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SK-Ⅱ风波背后的监管旧伤

  从各地退货风潮到涉嫌问题产品大面积下架,宝洁SK-Ⅱ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国家质检总局在通报SK-Ⅱ9款产品查出含有违禁物质后,9月18日再次表态,如果在SK-Ⅱ的相关问题产品中再次检出严重质量问题,将暂停其有关产品的进口。

  但强硬态度难掩我国对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漏洞。据记者了解,SK-Ⅱ自1998年获得许可批件进入中国后,除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其的程序检验外,几乎没有进行其他相关检测。

  “SK-Ⅱ含有的违禁物质铬、钕元素,并不在我国化妆品必须要检测的指标里,因此这次查出问题并不排除以前存在漏检的可能。”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闫世翔告诉记者,现在我国对化妆品检验主要有重金属指标、微生物指标等,其中规定砷、汞、铅元素是必检的。

  “而我国化妆品管理上重视前期批报、疏忽后期监管,也容易出现企业钻空子。” 闫世翔补充道。现在我国对进口化妆品实行许可证制度。产品在上市前必须通过卫生部注册,并通过产品检测、专家审核等程序获得卫生部的许可批件,但后期市场上的监督抽查力度有限。

  这也使政府的化妆品监管处于尴尬的境地。一般是化妆品在市场上出现了问题,相关部门才会检验跟进。甚至有的化妆品企业送检的产品质量没问题,但后期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为了增加功效添加一些违禁物质。

  此外,目前我国政府对化妆品的监管由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协调进行。多头、重复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监管,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量刑标准”亟待与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化妆品主要执行的标准和检测依据是《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而监管方面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更是在1987年制定的。这使我国现有标准与欧美等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滞后。

  关键是对禁止和限制使用原料的规定。业内人士分析,在美国或欧盟的标准里,禁止和限制使用原料的范围比我国大。同时与我国主要规定一个大类的原料不同,它们会列出原料的清单,并对于新使用的原料也会动态地管理。

  “还有欧美国家对化妆品的标识标签规定严格,一般要求有全成分或主要成分标识。”上述卫生部化妆品标准委员会的专家分析。而我国没有类似规定,主要是依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的要求,注明部分特定原料。

  比较典型的是去年SK-Ⅱ风波中,消费者质疑为何其产品的日文标识有产品成分而中文标识没有。宝洁的解释是,日本政府对化妆品要求有详细的成分列表标识,但中国政府没有。

  而检测手段的相对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及时发现化妆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化妆品在标准和法规方面不完善,使企业产品在国内外面临不同的违法成本。”闫世翔强调。如美国对化妆品实行的是备案制,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就会被罚得倾家荡产,对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而我国对普通化妆品实行备案制、特殊化妆品实行许可制,但对出现安全问题产品的惩罚力度都不大。这加大了企业在我国市场违规的可能。

  政府酝酿新规

  在化妆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在讨论和酝酿出台新的标准。而整个化妆品行业或许也将迎来一轮洗牌。

  目前,《化妆品卫生规范》(2006年版)报批稿已经在卫生部网上征求意见,业内预计今年会实施。上述卫生部化妆品标准委员会的专家还透露,我国相关部门起草的新《消费品说明标准/化妆品通用标签》也正在讨论中,将进一步规范标签的内容。

  近年来卫生部不断地督促各地加强对化妆品行业的规范和监管。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尤其是如果规定企业在产品上标识全部化学成分,那么部分添加违禁成分而具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将没有市场。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化妆品企业有3000多家,标准提高将加速小企业的淘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