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且能够缩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 14:12 中国消费网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彻底消除农村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即货币资金供应短缺问题,为农村的要素价格与城市要素价格的均衡创造条件。为此,首要的是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上必须城乡一视同仁。其次是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担负起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供给责任。

  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深切关注。自去年年底樊纲等经济学家提出今
后至少十年收入差距还将拉大的观点以来,各类媒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盛夏的8月,樊纲、肖灼基等五位经济学家又应记者之约提起了这个话题,引起了一波更为热烈也更为深刻的讨论。本文同樊纲等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反:中国的收入差距或贫富差距现在必须且能够缩小。

  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性

  在经济学理论中,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只占有很小的一个位子,在解释关于收入差距拉大这类社会经济问题上,这个理论并不属于基础理论,因为它只适合于解释欧美以外的传统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部分经济现象,其适用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历史阶段性限制。而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却是所有国家在历史、现在和未来都要面对的课题。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后来层出不穷的各种经济学流派,有很多研究收入差距问题的理论。说到理论分析工具,如果从成百上千个经济学概念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来,恐怕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要选择基尼系数,起码那些对樊纲的理论持批判立场的经济学家们会是这样的。经济学家们都知道,当基尼系数超过0.4时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就应当引起社会警觉;当超过0.45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如果超过0.5甚至是0.6,社会不稳定因素将大大增加甚至是爆发。

  对我国来说,能否解决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是一次历史性考验。

  近几年,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即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所谓各种矛盾,其中就包括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学者们说明这一观点基本上用的是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料。拉美国家确实在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出了问题,陷入了所谓的“拉美陷阱”中难以自拔。但拉美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造过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比如巴西的人均GDP曾经超过5000美元,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打击下,现在的人均GDP已经掉到了3000多美元,而且外债沉重、社会动荡不安。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巴西贫富悬殊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不仅国内市场难以开拓,更为艰难的是人心无以凝聚。所以,我们谈论“拉美陷阱”,绝不是为了说明我国现在出现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必然存在,想解决也解决不了,而是警示我们,这些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这类基本的社会经济矛盾必须解决,否则即使把人均GDP搞到了几千美元,仍然可能像拉美国家一样掉回到原地。

  那么,在人均GDP达到几千美元之前的发展阶段上能够解决遇到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吗?为了把这个问题看透,我们不仅要把眼光远远地望到拉美国家,更应仔细看看近在咫尺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历史上同中国一样,都是小农经济。在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问题同样遇到过。但他们是在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左右就下决心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当人均GDP达到二三千美元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一并解决了,此后一直没有较大的反复。韩国即使经历了1998年那样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虽然人均GDP也曾经大幅度下跌过,但城乡差距没有明显扩大,而且能够迅速在危机中站立起来;日本在十多年的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着农民略微超过市民的格局,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拉大。我国台湾农户的收入水平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市民的80%左右,基本上实现了均富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拉美国家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我国从现在起就缩小收入差距的绝对必要性;而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则从正面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国21世纪初叶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日本60年代初、韩国和我国台湾70年代初的水平,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日本能够解决,中国能不能解决?这是历史性的考验。

  缩小收入差距,也是市场均衡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同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及发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不同,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均衡,失去均衡,交换就难以进行,市场经济就是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和魅力。当然,市场经济要求的均衡是有弹性的,尤其是以货币交换为内容的价格机制起着巨大的调节失衡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机制打破了被计划经济长期固化了的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制度性地解决了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短缺问题。但是,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新的非均衡因素,最基本的是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商品和生产能力过剩闲置,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无处放贷。这就产生了同计划经济时期异曲同工的怪现象:以前是消费者手里有钱买不来商品,现在是消费者手里缺钱买不来商品。短缺已经成为历史。解决过剩性质的非均衡问题,基本思路是增加穷人的收入,让他们拥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货币支付能力。否则,过去的短缺会让计划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同样,现在的过剩则会让市场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份生产能力的过剩,在本质上都意味着债务。虽然搞市场经济离不开债权债务关系,但债务因素积累过多,不但会让债务人破产,同样会导致债权人破产。因此,穷人收入水平低,不仅是穷人的问题,也是全局性的社会经济问题。

    缩小收入差距的经济学原理与基本政策主张

  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我国被很多经济学家所迷信。但是,必须指出,这一理论提出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刘易斯因此而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近30年,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都在拉大。看来用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并不管用。从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来看,也是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

  (编辑:李旭波)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
时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