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迎来27个雨天,北京屡屡被暴雨造成的交通拥堵所累。7月31日,北京遭遇今夏以来最强的一场暴雨,北京城区的几处立交桥下出现严重积水,一些立交桥下成为一片汪洋泽国,首都机场高速路迎宾桥下积水深达1.5米,机场高速路10年来首次被迫双向断路。8月1日傍晚,北京再次出现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伴有短时大风和冰雹,部分路段依然积水严重。
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新华社记者的文章《首善之区为何逢雨必堵》,让人对北京这座城市“逢雨必堵”忧心忡忡,对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忧心忡忡。对于北京这样一座拥有1500多万人口、200多万辆机动车的特大型城市,几乎每一场大雨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检验着这个城市的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应急处置能力,可以说,在7月份的暴雨考试中北京没有交上合格的答卷,市民对此是失望的。同日《中国青年报》还报道,北京暴雨积水催生推车市场,这种市场经济或许是对有关职能部门的反讽吧。
为什么就不能“未雨绸缪”呢?为什么那些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不能尽快完善?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一到下雨天,城市里就会出现多处积水路段。为什么有关部门多年来对这些“著名”的积水路段脆弱的排水系统熟视无睹,始终就没有及时修复和完善呢?
我并不赞同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谓这次暴雨属于气象上的自然灾害,最完善的排水系统也无能为力的观点。城市排水系统和应急措施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将一切都归为天灾,其实是推卸责任、不作为的消极表现。
多年的“逢雨必堵”顽症,的确暴露了北京在城市市政交通应急机制上的缺陷。希望有关部门切实制定和完善应对暴雨的市政交通应急预案,排水等市政设施要经常检修,不合理的要尽快完善;经常性地举行市政交通应急实战演练,提高市政交通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处置能力。
今年入汛以来,北京降雨不断,这对于“常年喊渴”的北京城来说可算是天降甘露,而对北京脆弱的排水系统和应急系统而言,这雨却成了灾害。究竟是什么让“甘霖”变成“雨灾”,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好好反思,好好吸取多年的教训,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编辑:盛秀华)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