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央行再调存款准备金率 专家:此举意在保护股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 15:27 中国消费网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继上个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二次采取同样手段。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总体形势良好。但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维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经济过热,投资增长非常快。长期来说,如果按照目前投资速度,经济发展要么走向通货膨胀,要么走向

通货紧缩。我国投资大多是间接投资,也就是说,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这样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

   市场人士感到意外

  7月21日,央行在其网站公布,从2006年8月15日起,将除农村信用社之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这令不少市场人士感到十分意外。一位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明确表示,不太理解央行为什么采取这一举措,该人士对这一政策的效果不抱乐观态度。

  事实上,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的推出,国内外要求加息的呼声日益高涨。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0.9%;固定投资同比增长29.8%;此外,截至2006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

  摆在眼前的这些数据,几乎让人们达成一个共识:加息势在必行。但从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央行似乎并未为之所动。而这小小的0.5个百分点,在上周即将结束时,也成了最令市场揪心的问题。

  央行在公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也在其网站上表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并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支持扩大直接融资。

  短短的几句话,究竟向市场传达了怎样的信号?

   传递紧缩银根的信号

  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王凤荣表示,央行此举向市场传递出紧缩银根的信号,也为接下来有可能加息的政策作了铺垫,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都经贸大学的刘纪鹏教授则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同时起到了扶持股市和抑制经济过热现象的双重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央行对抑制经济过热现象的良苦用心。”刘纪鹏教授说。

  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分析说,目前国内经济面临的形势是,国外的热钱不断涌进来,而国内的热钱却又出不去。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实体投资受到约束,资金只有从股市、债市等虚拟经济中寻找出路,因此,如果现在就采取加息举措,那么股市必然首先受到冲击。

  刘勘认为,当前呼吁加息的其实主要是一些外资投行,而他们正是加息的最大受益者。刘勘指出,如果现在加息,那么存贷款利率上升,而汇率也在上升,就会导致热钱加速流进,而外资则可以从多方面获利——升息获利一次,汇率上升再获利一次,但对虚拟市场(债市、股市)带来的却是灾难性的损害。

  对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将会给股市带来怎样的影响,王凤荣博士表示,应该会是一个“利空”的消息,“股市应该会有一定的回落,但幅度可能不会很大”。

   意在保护股市

  但刘纪鹏教授的看法有所不同。刘纪鹏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影响到的资金额度预计最多在1500亿元左右,这对于股市来说不值一提。他认为,人民银行在一个月之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考虑的是对资本市场,尤其是对

股票市场的保护。

  这一观点得到刘勘的赞同。据刘勘分析,如果上调的不是存款准备金率而是存贷款利率,将导致股市暴跌10%至15%,并造成近2000亿元的资金蒸发,如果再加上债市,可能蒸发掉几千亿的资金。刘勘表示,央行的政策出台得很好,对股市是一种利好,稳定了市场心理预期,“‘航母’都可以下水了,这是股市发展的大好时机。”刘勘如是说。

  刘勘还认为,经过上一次调整之后,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只有8%,而历史上最高是13%,因此,运用这一调控工具收紧流动性还有很大的空间。 (编辑:王彦艳)

文章来源:市场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