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新知青 老知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 18:07 经济观察报

  刚刚过去的高考日,在中国式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1000万年轻人走进了考场。与此相对应的数字是,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长22%,但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教育部和发改委说,从二季度开始,总量矛盾将集中显现出来。尽管教育部负责人呼吁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但是可以想象,他们会比我们更紧张地关注着大学生们的成长与变化,并为此不断探讨,试图改善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

  此前不久,我国启动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从今年开始,计划五年招募十万名大学生服务农村,以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费用由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和中央财政予以支持。

  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表示,“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是大有作为的”。

  每一代人都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就业,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对于这一代官员而言,并不遥远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实验精神,似乎仍是最有力的变革武器。而当他们描述出这令人鼓舞的方向,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往往被已经发生的历史经验所左右。于是舆论开始急于定义:新知青“上山下乡”再掀热潮。

  有人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也责无旁贷。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不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就没有资格去谈中国社会。大学生去农村,不仅仅是对自己进行意志品质和思想素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了解农村和农民,来了解中国社会现状,这样才能找准自己人生的坐标”。

  许多人以为,尽管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有过这样那样一些问题,但大多数知识青年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得到了锻炼,农村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有益无害。

  其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知青”概念联系起来,早有人在。2003年初,“为完成知青一代人心系‘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夙愿”,“历来珍重知青特有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三位当年的知青代表人物——董加耕、侯隽、邢燕子,在侯隽当年下乡的地方——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镇窦家桥村开始筹建一个“记录一代人情结、凝聚一代人精神、展示一代人风采、鼓舞一代人前进”的“中国知青村”,此举亦使很多人心向往之。

  董加耕、侯隽、邢燕子,他们仍在以“光荣”与“苦难”来衡量自己所经历的那场运动。而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一些走出非正常人生状态的老知青们,对那段“磋砣岁月”的咏叹已经逐步演变成“青春无悔”的怀旧、人生资本的炫耀,重返“青春地”的“回归”队伍浩浩荡荡,一种曾被严重异化的思想意识正在作为“精神财富”渗入现代社会,使我们对那场史上最大的人类迁徙运动的认识愈加迷乱。

  事实上,当今“三支一扶”行动中的所谓“新知青”,与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老知青”有着本质的区别,规模也相去甚远。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当年那项旨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把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的事业结合起来,在1960年代初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经济性措施,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运动的?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