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媒体人张立宪:那些世界杯碎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17:17 经济观察报

  本报特约记者 李孜 北京报道

  独立出版人张立宪说自己是个“在世界杯边缘行走的人”:很难完整地看完一场比赛,但看世界杯的资历可以追溯到1986年;并不知道现在的德国队都有谁,却编过跟世界杯有关的报纸、杂志和书;2002年他因公去了趟韩国,看中国队被人剥了个精光,这一次他被邀请去德国看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些和世界杯有关的文字,一不
小心被一大堆人贴来贴去,他给那些文字取了个名字叫“世界杯碎片”,事实上跟世界杯本身关系不大,内容五花八门,都是关于他自己的记忆。

  这些细碎的记忆最早发生在1986年,张立宪说当时还在上高中的自己看的是“字面上的世界杯”,“那时候报刊很少,都是书,两三毛钱的书,介绍‘小鸟’加林查、普拉蒂尼、贝利还有罗西,相当于普及性的世界杯读物。”世界杯开始后,很多同学逃课去学校旁边的一个

化工厂看球。那个年代,左树声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是男人,就该踢足球》。在容易赶时髦的年纪里,张立宪认为自己就是跟着起哄的那种人。

  对于1986年的那届世界杯,张立宪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因为那时的他对世界杯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其实大部分比赛都很乏味,九十分钟很难熬。如果是一个人看球,会边干会儿别的边看会儿球,比如拿着本书,等解说员的分贝高了以后再看一两眼。”因此他认为,集体生活是最适合看球的。

  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学九楼里还留着张立宪当年的看球记忆。新闻系有电视,十几二十人挤在一个宿舍里看球,也许是因为同一楼层还有女生的缘故,呼声在七嘴八舌中越来越大,夏天的蝉在楼前高高的梧桐树上卖力地叫着,空气中还散发着荷尔蒙的芬芳。和张立宪一起度过1990年意大利之夏的那届同学中,后来有四五个人去了《足球之夜》,其中就包括《足球之夜》的创始人张斌,另一个创始人则是高他们一届的刘建宏。

  后来当《足球之夜》开播时,张立宪来到北京,与张斌他们住在一起,他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热爱足球的人,做梦都会想到诺基亚跟足球的关系,而自己则以一个非球迷的身份“帮他们出些馊主意”。在他给《足球之夜》出的“馊主意”中,包括了用“铿锵玫瑰”来形容女足世界杯的创意。

  因为在《足球之夜》周边生活过一阵,1998年世界杯期间,张立宪被《生活时报》的人挑中,开始操练《世界杯快报》。他幸福地在他的博客当中回忆道:“那一个多月,我们迎着清晨的阳光,在路边小摊吃着油条豆腐脑,眼睁睁地看着这张报纸的零售量从七千份涨到十万份,连打出的嗝都带着幸福的法兰西气息。”

  1999年他开始做《足球之夜》杂志,接触到更多的足球圈内人——那些踢足球的和报道足球的,并有了后来的《球客列传》。他坦言自己不喜欢足球圈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了解的原因。

  至于现在的“世界杯碎片”,则是应《南方体育》做“玩死足球专刊”之邀而写的。“世界杯碎片”里没有任何技战术,有的只是纯粹的看球经历,他说本来答应《足球报》写十一篇碎片,但写了十个以后决定搁笔,因为“已经没东西可写了”。

  本届德国世界杯期间,张立宪刚好受某网站之请得以前往德国看球。但除了去德国,他表示自己不会刻意去熬夜看球赛,更不会把老婆扔在家里不管。2002年他曾到韩国观看中国队的比赛,他说:“看现场很没意思。电视进了球还能重放一会儿,兴奋的时间还能长点。但哥几个大老远过去看自己的球队被屠杀,毫无乐趣可言。”

  其实在当初编《世界杯快报》时,他就有一种感觉:大部分人都是伪球迷,貌似懂行,可熬夜又熬不起。但在真正对待足球的态度上,伪球迷的胸襟都很可爱——那些真正的球迷太较真,反而不好玩了。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