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放弃世界杯=放弃2006暑期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20:18 《赢周刊·赢生活》

  赢周刊·赢生活专刊记者□晏磊

  世界杯商战愈演愈烈。在2006年的德国甚至再往后的几届世界杯里,刺刀见红的商战将司空见惯,而这种肉搏战的赌码也将越下越大。

  世界杯蕴藏无限商机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的企业投向体育的费用占其赞助费用总额的74%。目前在我国国内,选择观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消费者休闲活动的首选。在15岁~49岁的人群里,运动人口已高达75%。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年龄层中,居然有47%的人曾经亲往现场观赏体育赛事。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64%的受访者比较愿意购买体育赞助厂商的产品,其根源在于厂商的公益性。有统计资料表明,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自己的品牌认知度,每提高1%,就需要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通过大型的体育比赛如世界杯等,这种认知度可提高到10%,同时还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场全民狂欢的营销盛宴

  北京电通传媒副总经理张海鹰表示,世界杯给企业带来了宝贵的广告机会:相对于品牌的日常广告来说,世界杯比赛区别于普通电视节目,是一次快速拉升品牌的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世界最负盛名的体育赛事之一,世界杯兼具“体育”和“事件”的双重特点,蕴藏巨大的商业价值。一方面,作为风靡世界的“第一运动”的顶级赛事,“世界杯”拥有数以十亿计的球迷,这为“体育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四年一届”的体育赛事,时间间隔使得每一次“世界杯”的举办都异常激烈、精彩,这为“事件营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大量个案表明,世界杯对于企业营销的意义在于: 首先,世界杯掀起了关注高潮。第二,在竞争中可以超越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因为体育可以提升品牌资产,包括知名度,提升品牌品位和定位,使消费者相信企业的品牌。因此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世界杯的良好契机达到营销目的。

  放弃世界杯=

  放弃2006暑期市场

  从消费形态上来看,中国的IT市场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从手机到电脑,从MP3到3C产品,IT产品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了。包括

数码相机、MP3、PDA以及闪存产品在内的数码产品在未来5年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未来5年收入复合增长将达到33.8%。预计,数码相机产品在2009年销量将超过1600万台,年均销量增长43.5%;MP3、PDA产品的年均销量增长也将分别达到37.4%和30.9%。预计MPx产品在2009年将达到2100万台左右的出货量。

  “IT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行为中的技术神秘感将越来越少。IT企业惯有品牌推广模式,大多单纯地从功能或技术诉求的角度出发,现在看起来已经开始有些过时了。IT厂商的竞争开始渗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品牌、产品、服务甚至营销手段都是竞争焦点。而传统的促销、广告、价格战等营销手段已很难显出成效。IT企业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沟通手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一位分析师认为, “IT产品消费市场的个人化风潮即将到来,IT产品作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体育赛事的传播途径进行品牌和产品营销必定会成为一种趋势。依托于体育活动,将产品与体育结合,自然容易快速提升品牌、树立形象。把体育活动中体现的体育文化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去,实现体育文化、品牌形象、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也容易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世界杯作为世界头号运动盛宴,企业绝不能不重视!”

  尤以笔记本市场为例,中国台湾一线笔记本厂商的统计数据显示:五大笔记本厂商——戴尔、惠普、宏基、东芝、联想——将占据2006年全球笔记本市场份额的70.5%。而ZDC发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笔记本市场关注度调查显示,笔记本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向一线厂商集中,排名前五位的厂商占据近60%的关注度,其中

华硕、宏碁和戴尔成为市场上关注度最高的三大品牌。

  IT产品的品牌集中度增高,意味着市场性质开始趋向少数寡头控制变化。在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IT企业如不能巧借事件营销的机会,四两拨千斤的扩大品牌知名度,迅速跑马圈地扩大市场份额,只能看着自消而彼长,渐渐地沉沦下去,或销声匿迹,或彻底沦为别人的代工厂。

  夏季暑期历来是各类IT企业不遗余力进行市场推广的季节,而年轻人当属这个促销季节最重要的消费人群。在这个激情似火的夏季,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是最能够吸引年轻人眼光的事物。那么2006年的夏季,还有什么是比世界杯更好的暑促理由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